1、当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时,可以比较不同溶液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来比较该温度下,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
2、当降低(升高)温度后,原溶液的溶解度也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降温之后仍然是饱和溶液的还可以通过降低温度后的溶解度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3、当降温(升高)后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时,则仍然要通过降温(升温)前的溶解度来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溶解度影响因素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如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4克。
可以说明20℃时,食盐和氯化钾在100克水里最大的溶解量分别为36克和34克;也说明在此温度下,食盐在水中比氯化钾的溶解能力强。
通常把在室温(20°C)下,溶解度在10g/100g水以上的物质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在1~10g/100g水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在0.01g~1g/100g水的物质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100g水的物质为难溶物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溶解度
1.当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时,可以比较不同溶液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来比较该温度下,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
2.当降低(或升高温度)温度后,原溶液的溶解度也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降温之后仍然是饱和溶液的还可以通过降低温度后的溶解度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3.当降温(或升高温度)后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时,则仍然要通过降温(或升高温度)前的溶解度来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因为在降温或升温过程中溶质没减少,溶剂也没有增加,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