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诗人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写的。诗中的背景意象是黑夜,基本意象是光明。眼睛、光明是童话中常见的意象,它们属于美丽、属于温暖。而在顾城的诗里,黑夜的背景使这一切涂上了沉重的底色。这是文革十年的真实写照。诗人没有繁复地渲染文革的残酷,而是用了黑夜这个意味深长的意象。对于一个思想着的灵魂,再也没有比一个极权的、不见光明的思想暗夜更令人窒息的了。然而,不断思想又不断觉醒的人们是不甘于暗夜的,他们会挣扎、会拷问,他们用黑夜赐给他们的写满惊恐与怀疑的眼睛、用信念与执著去刺破黑夜的胸膛,去寻找那象征人性与理性的复活的光明。
这首诗歌的巧妙之处在于:由三种意象简单的组合呈现了一代人思想、挣扎与追问的命运。背景是沉重的,但格调并不因此而低沉,而是充满了自觉意识和抗争精神。更重要的是,诗人把握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赋予了诗歌反思的品格。在黑夜一样的时代里,诗歌中主人公们富有悲剧意味的执著,无异于振聋发聩的宣言;而对于历史,那又是深刻的总结。
诗人是面向未来的,但他的身后是沉重的历史,这是雕塑思想者在文字中的诗歌形象。他的身上有历史的沧桑,但他们对历史的反思与追问,注定他们要与未来相遇并对话。我想,这也正是诗人为这两句诗拟那么大题目的原因。
歪搞这句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翻白眼。” O(∩_∩)O哈哈~
你好!这诗好像来自于美国诗人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是个盲人,她有着一双黑色的眼睛。但是,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寻找光明,寻找温暖。纯手打…希望能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