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子名受,全名为子受。
商纣王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子姓,名受(一作受德),世称“纣”、“商纣王”,一般称之为帝辛。
帝辛在位期间,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
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
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 ,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后世就此存在争议。
扩展资料:
帝辛是帝乙之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有雄才,致力于用兵东南。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
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帝辛于公元前1075年即位,公元前1046去世,在位30年,后世评价褒贬不一。
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
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
牧野之战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在距离朝歌(今河南淇县)七十里外的牧野击败商军,商帝辛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帝辛
帝辛(约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5年),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乙少子。子姓,名受(一作受德),谥号纣,世称殷纣王、商纣王。
帝辛,纣王是后来周朝给追封的,纣这个字本身就不好。
商纣王一般指帝辛(商朝最后一位君主)
帝辛(约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5年),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乙少子。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谥号纣,世称殷纣王、商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帝辛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
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其父帝乙欢心。帝辛继位后,重视扩张领土 ,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中国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击败商军,帝辛在鹿台(今河南鹤壁)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吕氏春秋·当务》记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