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的由来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将那天定为冬至。意思就是从那一天开始冬天就要正式到来了。
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冬至就是说,人们开始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大吉之日。
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往往选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作“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节日的传承,实际上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中,节日仪式感是不可或缺的。“在过去物质缺乏的时代,能吃上一顿菜肴丰盛的团年饭,就是大家的期盼,也是家人借此团聚的理由。
然而在物质相对丰裕的今天,吃饭已经无法激发孩子的兴趣,相反与家人一起动手包饺子、做糯米饭的过程,更能让孩子体验到与家人沟通、亲子互动的快乐,更能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节日印象。”
家长们安排冬至等传统节日活动的时候,不要简单地吃一顿饭了事,而是利用这一机会,加深与孩子的交流和互动,让传统节日中家庭和谐、团圆孝顺等核心概念得以传承。
冬至的由来:周朝成立以后,周公要找全国的中心,以便于建宗庙、举动祭祀活动等。他派专家拿了一根八尺的杆子,叫土圭,相当于现在的测量仪器,插在地上,根据影子的长短测出全国的中心。他们把影子最长的这一天,定为冬至。
如今,有些地方也以冬至为假期。在北部,有冬至宰杀绵羊,吃饺子和吃糯的习俗。在南部地区,有一种吃冬至水稻团簇和冬至长期表面的习惯。在冬至的各个地区,都有一种崇拜祖先的习俗。冬至节起源于汉代,在唐宋时期盛行。
《清家路》甚至有俗称“冬至年长”。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冬至。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的自然转变,是天赐的福气。汉代以冬至为“冬季节”,政府举行了名为“河东”的祝贺仪式,例行放假。
在《汉书》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冬至前后,绅士定居在一个静止的身体里,一切都是悲伤的事,不听政治,不选吉臣,然后救人。 “因此,这一天,法院将放假,军队待命,边境关闭,商务旅行也关闭。亲戚朋友互赠礼物,互相拜访,快乐地度过了“寓居”的节日。
冬至也被称为冬季节日。北部和南部的习俗不同。北部通常吃饺子和饺子,而南部则吃饺子的习俗。药物不如食物补充剂好。当阳气虚弱时,值得冬至,又冷又冷。这是一年中阴阳最强的季节。缺乏阳气的人经常流水,手脚冰冷,容易冻伤和经常夜尿。这样的人可以和干姜,人参,煮附子,胡椒,羊肉等一起食用,特别是三到九天。同时,您也可以服用金匮肾气丸等,以产生阳气。
首选的保温食品:鸡肉,羊肉,牛肉,鱿鱼等。上述所有食物都很美味,可以在冬季用作补品。但是,吃太多的热身食物很容易生气。进补食品,例如莲子,枸杞子,co仁,红豆,枣,燕窝,绅士蛤,银耳,猪肝等。这些食品既不冷也不热,也不吵。不足。
还有一种滋补食品,具有滋阴补肾,补髓,补髓的作用。主要包括: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乌龟肉,乌龟,鲍鱼等。
冬至的由来是为纪念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而设立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北京的白昼时间仅有9个多小时。但是,这一天是数九的第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时候。
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
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因此“九九艳阳天”。
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