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中“远取诸物”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观念。
出处:
孔子在《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解析: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顺利发展的基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这种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它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谨就“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与形成,略作考述。
天地是生育万物的本原。《春秋繁露·顺命》说:“天者,万物之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夫天者,人之始也”。这说明“天”是人类万物的本原。但“天”的本质是什么?《论衡·谈天》说:“天,气也”。天的观念是指自然而言。《庄子·天道》注:“天者,自然也。”《列子·仲尼》说:“乐天知命”。张湛注:“天者,自然之分。”由此可知,这里的“天”是指大自然讲的。中国古代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作天人关系。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与人合而为一、融为一体,所以称之为天地合一。
参考资料
360问答:http://wenda.so.com/q/1467582198724082?src=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