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扎”在山东各个地区方言怎么念?(标上拼音)在这里谢谢各位朋友们了!

2025-03-29 01:39:1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就在昌南(现在的景德镇)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因而远近闻名,并大量出口欧洲。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在欧洲,昌南镇瓷器是十分受人珍爱的贵重物品,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就这样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了。

回答2:

山东方言,山东话又称鲁语,山东话属于北方话,在发音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以北京话和东北话为代表的北部方言差异较大。

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区: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

1.声母

(1)普通话开口呼的字“熬袄欧呕沤安俺岸恩昂”等,多数市县读ng声母。

(2)普通话 r 拼合口呼的字,多数地区读 l 声母,如“如入褥软荣熔”等。(此条不准,这些字在济南泰安一带发音同普通话一样)

2.韵母

(1)“街解鞋、矮、崖涯”等字方言读[iεi].街jiai, 鞋xiai,矮yai,崖yai,这几个字都是比较特殊的发音,同样是拼jie,姐的发音就同普通话一样,街却不同,同样拼ya ,压就同普通话一样,崖却不同。

(2)“责策色”等字靠河北省的地方读ê,其他地区读ei。济南泰安一带老土话读责就为zei,读策为chei,读色为shei。

3.声调

(1)淄博、莱芜、博兴、高青、无棣等地只有阴平、上声、去声三个调类。

(2)利津、章丘、邹平、桓台等地“接国铁册”等字读入声。

(3)多数地区“接国铁册”等字读阴平。

(4)去声多读低降调31或21。

突出辈份,老少分明。如,对长辈,称父亲为“爷”、“爹”、“爸”、“大”,母亲为“娘”、“妈”,祖父为“爷爷”、祖母为“奶奶”,其上每长一辈,前加一“老”字以示区别:称曾祖父为“老爷爷”,曾祖母为“老奶奶”;高祖父为“老老爷爷”,高祖母为“老老奶奶”。对晚辈,称子为“儿”,女为“闺女”,子之子为“孙子”,子之女为“孙女”,其下每下一辈,加一“重”字以示区别:重孙子、重孙女;重重孙子、重重孙女。

注重排行,长幼有序。如,称祖父的兄弟姐妹为大爷爷、二爷爷等、大姑奶奶、二姑奶奶等;称父亲的兄弟姐妹为大爷、二大爷等、大姑、二姑等;

对同辈,称自己的兄弟姐妹为大哥、二哥等、大姐、二姐,二弟、三妹等。对他们的配偶,也加排行称为:“大嫂”、“大姐夫”、“二弟妹”、“二妹夫”等。

有的地方如胶东,次序更为齐整,称父亲为“大”、“爹”、“爸”,称伯父则为“大大”、“大爹”、“大爸”,叔父则为“二大”、“二爹”、“二爸”。有的家族四服五服之内的同代人,全按一个顺序排下来,显得人丁非常兴旺。

家庭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姻亲则为外亲。“外甥向外”、“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意为不亲。这种内外之别,表现在称谓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对外亲称谓体系作简单化处理。对母系亲属称谓体系,最为突出的是对姐妹、女儿、孙女的后代子孙,不加细致区分,不分女儿之子或孙以及姐妹之子或孙,一律用“外甥”、“外甥闺女”称之,“外”者,与“内”之子孙相对也,以示有别。

面称姻亲则特别讲礼仪,如称女婿为“客”、“新客”、“贵客”,尊称为“姑爷”;而其则背称妻系亲属为“丈人”、“舅子”、“姨子”,非常鄙俚,具有詈言性质。,

用独特的形式称呼已嫁的女儿、姐妹,即以她们所嫁丈夫的姓,或者所嫁村庄的名称呼她们。如果女儿姓黄,便称女儿为“老黄家的”;如果女儿嫁到刘庄,便称女儿为“刘庄的”。

在对待所有姻亲关系中,也是也不同地位关系,舅为大,基本是汉族传统,山东也不例外,比如有红白事把所有姻亲请来,在座次上绝对是舅坐上手,并尽量避免年轻的舅和年老的姑夫姨夫同桌,否则年轻的舅坐上手,年老的姑夫、姨夫坐下边,又不符合山东人尊老的习俗。如果年龄都差不多,那舅必须是上手。

如果家中有事,要请亲戚商议的话,舅是首选,特别是母亲、妻子或孩子辈的事,娘舅或孩子舅必须知道或当家做主。平常来往中,姑夫也比姨夫要多,因为姑夫虽然是姻亲,可姑是宗亲,而姨和姨夫都是姻亲。有很多红白事,往往是舅和姑夫必来也该来,姨夫则不然。

对于晚辈,最普通的现象是,在乳名和称呼中强调其次序性,如“老大”、“三份里”、“四儿”、“二闺女”。在处理家庭问题上,长者说了算,老大说了算,长辈和老大为尊,显示了秩序性的权威。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