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的这首《节妇吟》不知道被多少小清新当成爱情诗,其实这是一首政治诗。
02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
出处:《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貌似现在大多数都认为是“三秋”就是三年吧。
其实“三秋”是指三个季度,正好与前后成排比,层层递进。古人也有对此的注解,见《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
所以呢,这首诗的意思是:
一日不见,如隔三月!
一日不见,如隔三季!
一日不见,如隔三年!
03
李白《将进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对这句诗的理解一直是:圣贤人物由于曲高和寡或者高处不胜寒等原因跟普通的民众比较有距离,他们是孤傲寂寞的;而那些喜欢喝酒,行为放荡、自由、豁达的人会活得更有色彩,更有名声。
现在才知道大多数人的理解与这句诗的本意大相径庭。
按照 张炜 的说法:圣、贤,实际上是两种酒,「圣」是过滤酒,「贤」是蒸馏酒(唐:烧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蒸馏酒,对于当时是否掌握蒸馏技术存疑,起源说有多种版本)。很早就有「清酒」为圣,「浊酒」为贤的说法。
这句诗的正确解释是:酒本身是寂寞的,只是因为喝酒人的不同才使它得以留名。酒以诗传,人以诗名,流芳千古。
04
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 。
这句话流传甚广,几乎成为一般俗人和不知佛法者劝人吃肉饮酒的依据。若见有人吃素或忌讳什么,则劝说何必执着呢,“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嘛。但是世人仅知济公的此句,却不知还有后句: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只有大神通圣人在特定情况下,为度众生才示现吃肉,以掩盖圣人之本,而其中密意凡夫不可能明白,济公吃了两只死鸽可以吐出两只活鸽来。如果你也可以做到,尽管吃肉,作不到的话还是老老实实持戒吧。
狮子跳的过去的悬崖,兔子去跳只能摔死。
05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原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原本是战士之间的约定,说要一起死。后面的两句是说,现在和我约定的人都走了,我怎么活啊?
【现在它成了说夫妻关系的话了。。。】
06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曲解: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正确解释: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0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出自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一向被尊为金科玉律。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也就是说,庄子真正想表达的是:生命有限,不该没完没了地去追无限的知识。
08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句“嫁乞随乞,嫁叟随叟”
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 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09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一直被翻译为: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提倡愚民的理论根据。
实际上,这句话是这样断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如果人民的素质高,就给他们自由宽松的环境;如果人民的素质不高,就要教化他们。这和孔子是倡导“有教无类”的思想相吻合。
10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现在的湖北安陆。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断章取义的,就是单独拿出来翻译没错,但结合当时的社会与实际情况不符
1、《论语宪问》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报答别人的恩惠呢?应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同时又要知恩图报
这里很明显,以德报怨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并且孔子否定了以德报怨的思想。但我们的语文老师可能并不是这样说的。
2、《周易·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字面意思是,一群龙没有领导,表示没有领导人,一团混乱或者一盘散沙
结合语境实际上是说,大家平等相待,团结一心,没有,也不需要某个人作为领导。
一种是错别字(就是出土字迹模糊或者当初没有看明白偏旁部首的,还有早期出土版本和后期不一样的,之后发现某期出土的是错别字的),另一种就是翻译错误(主要是翻译时结合现代字释义,主观臆断,或者是没有结合撰文朝代年限当时的用字习惯和当时字的释义)
比如:人尽可夫,表示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她的丈夫,这里“可”是可能,表示假设,而不是能够
《左传·桓公十五年》: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白话来说就是老爸和老公哪个重要,她妈说:任何男人都可能成为她的丈夫,但他老爸却是唯一确定的存在(从生物学角度上讲,大家不要乱想),谁比得了?
百度知道上有很多人发了很多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深刻的研究,这里简单总结一下就这两种情况。想要更多可以去网上搜一下。
断章取义的古诗词
翻译错误的古汉字
差异较大的古汉字释义
这类的词汇,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