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知道自己拥有强大的实力,却保持着柔弱的品性,而安于卑下的地位,却不背弃高尚的品德,就能恢复到无求无欲的最初状态;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扩展资料:
关于“知其进,守其退,是为天下溪;知其雄,守其雌,是为天下谷”典故:
战国时期的蔺相如,由于渑池大会再立新功,被赵王任命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这让廉颇耿耿于怀,异常不满,他到处扬言,如果让他碰上了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话传到蔺相如耳边,他此后便远远地躲着廉颇。众人甚为不解,以为蔺相如真是怕了廉将军。
蔺相如解释:他之所以躲着廉颇,并非由于害怕,而是怕将相不和,影响国家的安定,让敌国有机可乘,故而选择了退让。得知真相的廉颇顿感羞愧,他主动背着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
由此可见,“知其进,守其退,是为天下溪;知其雄,守其雌,是为天下谷”,是一种低调的为人处事方式,是占着理儿却仍然替他人着想的一种高尚的姿态。
老子的“三知三守”,并非是教人消极避世、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做人的修养和水平的体现,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柔克刚的智慧。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译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鉴赏
道德经主要是朴素的辩证法,不凌强,守弱,不荣耀,守卑辱;就会和平崛起,就会天下归心。这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对本段最多的解释是“深知什么是雄强,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首先,既然是经,经典经文之道德经文字,复杂深奥是肯定的。但是这样字面意思解释经文,应该是有失偏颇的。通常来讲,经文提出的名词一般都具有抽象和意象的特征,所以不能简单理解和直译。
雄者阳也,雌者阴也,溪者谷也。如何做到“知其雄”和“守其雌”呢?又为什么要“知其雄”和“守其雌”,而为”天下溪“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回到道德经所要描述的“道”上来,开篇已经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又,《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中庸》开篇也提出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些经典的目的都是为了要表述一个字,这个字在佛经中命名或称之为“空”。空不是真空,也不是真无,而是有无同出的妙空或妙有。何为“妙空”?这就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所指的真空生妙有的那种状态,即阳居阳位,阴居阴位,万物负阴以抱阳,充气以为和。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第二十八章
【译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 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 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 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