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概述
实现地质数据采集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地质数据一次性的数字化采集,并通过对所采集数据的计算机处理,提高地质填图与编图的效率,进一步实现大范围数据的无缝数据库和数据的互操作。如果采集的数据缺乏标准化,这样的目的是无法达到的。特别是以描述信息为主的地质野外观察数据,标准化就更为重要(姜作勤等,2001)。地质资料信息种类繁多,存在大量多源异构数据,不同的应用领域中所需要的数据类型内容也不尽相同。同时,世界各地质调查机构所用的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运行平台各种各样,如Oracle、SQL Server、Access、Excel等,已经建成的数据库也有Access、CSV、XML等多种不同的格式,地质信息系统平台有 ArcGIS、MapGIS,运行环境有 Unix(Solaris)、Linux、Windows等,这给数据共享及后续的信息服务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在互联网上实现跨系统跨平台数据共享以及高度专业处理和高精度分散处理,需要制定语义共享和支持跨系统跨平台的信息标准。这不但有利于已有资料信息的整合,还有利于从源头出发,利用数据信息平台把第一手资料按标准格式和存储媒体直接数字化,然后再汇总录入数据库中,可以减少许多中间环节,提高集群化效率(朱卫红,2011)。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国外相关机构,如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WorldWideWeb Consortium(W3C)、OpenGIS Consortium(OGC)等国际标准组织,开发了成型的标准规范。欧洲正在实施的eEarth计划和Infrastructure for Spatial Information in Europe(INSPIRE)计划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eEarth是欧盟内针对不同语言的地质资料的商业服务而实施的信息共享项目,采用欧洲数据库标准统合原有的各国地质数据库。INSPIRE则是欧盟为了提高空间环境数据的共享和利用效率而开发的管理指令及方法的标准,实现多源异构不同语言的地质学、危险自然地带、能源矿产资源、农业和运输信息等检索、阅览、下载和专业处理(朱卫红等,2010)。
三、资料来源
姜作勤,张明华.2001.野外地质数据采集信息化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及其进展.中国地质,28(2):36~42
朱卫红,丁辉等.2010.国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经验及其启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28):122~124
朱卫红.2011.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的技术和应用课题.情报杂志,30(4):17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