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军曾两次试图攻占莫尔兹比港,但均未成功。
第一次是1942年5月上旬的MO作战。当时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的大胜之后,陆军与海军以及海军内部军令部与联合舰队司令部之间就下一步“第二阶段作战”的方针发生严重分歧。海军军令部主张向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斐济以及萨摩亚群岛等南太平洋岛屿发动进攻,切断美国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海上交通线,阻止盟军以澳新为基地发动反攻;而山本五十六主导的联合舰队司令部则力主向中太平洋进攻,吸引美太平洋舰队前来“决战”,在消灭太平洋舰队之后再图进攻夏威夷来迫使美国媾和。这两个作战前者称为FS作战(“FS”是斐济和萨摩亚的缩写),后者的第一阶段称为MI作战(“MI”代指中途岛方向,历史上由于日军在中途岛大败,后续的作战自然也全部取消了)。经过军令部与联合舰队司令部的激烈争吵最后双方各退一步,军令部同意联合舰队在1942年6月进攻中途岛以挑起“舰队决战”,作为交换联合舰队将在中途岛获胜之后于7月南下南太平洋执行FS作战,再之后则是联合舰队司令部心心念念的“夏威夷决战”。但在MI作战于5月下旬发动之前,由于盟国海空军在珊瑚海地区的频繁活动已经阻碍了日军继续挺进南太平洋,负责该方面的第四舰队先一步发动了对巴布亚的攻势,而自信稳操胜券的联合舰队则划拨了部分预备参加MI作战的兵力参战,这一作战被称为“MO”作战。
按照MO作战计划,日军以拉包尔为前进基地,在包括翔鹤号与瑞鹤号两艘主力航空母舰的第五航空战队等兵力掩护下由海路南下,绕过巴布亚半岛东端进入珊瑚海,尔后在巴布亚半岛南岸的莫尔兹比港登陆并攻占莫港。但在行进过程中,日舰队遭到了弗莱彻指挥的美军航母特遣舰队的伏击,于是爆发了5月6-9日的珊瑚海海战。珊瑚海海战的结果,日军损失轻型航母“祥凤”号,大型航母“翔鹤”号遭到重创,不过美军也有1艘航母(“列克星敦”号)战沉、1艘航母(“约克城”号)受伤。单就战果而言,日军并没有落下风甚至还略占优势,但担当空中掩护与支援任务的第五航空战队经此一役元气大伤,因而第四舰队司令井上成美出于谨慎,下令召回登陆船团、全面中止MO作战。井上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贸然取消作战的命令让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大为光火,严令各部继续进发追歼美航母舰队残余,不过此时当然是追之不及了,MO作战遂无果而终,莫尔兹比港(乃至整个澳大利亚)的转危为安标志着盟军在开战6个月以来第一次成功打断了日军的进攻势头。考虑到另一边联合舰队已决定在6月初按计划全力发动进攻中途岛的MI作战,留给MO作战的时间本来就很仓促,投入的力量也比较有限(除临时调来支援的第五航空战队外,作为登陆作战主力的第四舰队的家底只能用寒酸形容),加上美军早早就在南太平洋部署了航母特遣舰队以逸待劳,这次三心二意匆匆上马的作战最后未达目标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事后诸葛亮地看,MO作战实际上是日军最接近莫尔兹比港的时刻——在珊瑚海海战之后,美军的航母特遣舰队实际上也已无力再战,弗莱彻为保全受伤的约克城号被迫退出战场,莫尔兹比的防卫力量实际上仅剩下了:由巡洋舰、驱逐舰组成的一支实力不算特别强大的美国-澳大利亚水面舰队;澳大利亚部署在巴布亚地区的数量有限、缺乏准备的驻军和当地土兵;以及盟军在巴布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力量有限、组织度欠佳的岸基航空兵。而且此时的澳大利亚人由于开战以来的持续溃败士气一片低落,已经准备一旦形势不利即放弃巴布亚、全面退守澳大利亚本土抵抗。倘若日军投入更多力量发狠再打下去,莫尔兹比港5月很有可能不保。不过,历史不容假设。
第二次是1942年7月至1943年1月的巴布亚战役。此时已是日军在中途岛惨败之后,由于作为海上机动打击力量的航母部队损失惨重,日军再无力发动全线进攻,但尚有余力保持一定的进攻态势,因此日本海军又一次把重心调整到了南太平洋。至于具体的行动,一是强化在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的航空兵力(如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建设机场),二是重新考虑进攻莫尔兹比港和夺占巴布亚。由于海军新逢大败,这一次的莫尔兹比攻略改为由陆路进攻。当年7月,日军派出精锐的南海支队一万余人突然登陆巴布亚半岛北海岸的布纳和戈纳,以此为前进基地,穿越横贯半岛的崎岖泥泞的科科达山道,翻越横亘在半岛中部高达数千米的密林丛生的欧文-斯坦利山脉,最后攻取位于半岛南海岸的莫尔兹比港(这计划听着就觉得不靠谱)。另外,日军又派出一支千余人的海军特别陆战队由海路进攻巴布亚半岛最东端的米尔恩湾,企图夺取盟军在当地的机场,以岸基航空兵支援南海支队的莫尔兹比作战。但此时麦克阿瑟已经在西南太平洋战区站稳了脚跟,彻底否决了澳军先前的固守本土消极抵抗的计划,开始积极向巴布亚调兵遣将准备寸土必争。从这个层面上看,日军的第二次莫尔兹比作战其实从一开始就处于力量对比的不利,看不到多少成功的希望。
1942年7月开始,南海支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沿着科科达小道一路南侵,靠着灵活诡异的轻步兵战术以及基层官兵堪称变态的忍耐力,迫使沿线澳军节节败退。到9月,日军突破层层阻击、翻越艰难险阻,一度推进到了距莫尔兹比港仅有60公里的位置。但是,日军越是向南前进,后勤补给线就拉得越长,更不要说科科达小道本就极难通行了;再加上麦克阿瑟强力整顿原本涣散的西南太平洋空军,不断加大对日军的空袭力度,日军的补给变得越来越困难。即使日军再能忍饥挨饿吃苦耐劳,在深山密林里无休止地连续作战也只能变得越来越衰弱。虽然日军最终距目标只一步之遥,但原本凶悍的南海支队此时也已变成一群气息奄奄的饿殍,非战斗减员越发严重,而山下的莫尔兹比港却是麦克阿瑟源源不断调集的以逸待劳的生力军,因此这“一步之遥”对日军而言实则永远无法逾越。至于进攻米尔恩湾的一路日军,由于美军根据情报破译早已洞悉了日军计划,因此8月底日军登陆之后立即陷入了数倍优势的美澳军的围攻,最后不得不登船撤退,麦克阿瑟靠着情报优势打了一次漂亮的伏击战,米尔恩湾也就一直牢牢控制在盟军手中。
而9月在另一个战场——瓜达尔卡纳尔岛上,日军试图重夺瓜岛机场的第二次总攻又一败涂地,不得不将原计划用于增援南海支队扩大战果的第二师团等预备队转而投入到瓜岛争夺战。这样,日军尽管距离莫尔兹比港只有几十公里,却由于后援不继而别无选择、只能主动撤退。而精疲力尽的南海支队刚一撤退,麦克阿瑟的美澳军就重整旗鼓开始了追击,到当年10月,日军全面败退至进攻出发点布纳-戈纳,艰苦卓绝的科科达小道之战以盟军来之不易的胜利告终。此后1942年11月至1943年1月,盟军又经过几个月的苦战,付出重大代价,才最终彻底歼灭了弹尽粮绝但仍凭借狂热的武士道精神负隅顽抗的日军,夺取布纳-戈纳-萨纳南达三个据点,为地狱般的巴布亚战役画下了句号。到此为止,日军在巴布亚和瓜岛两个战场均以惨败告终,数万精锐化为南太平洋热带丛林里的孤魂野鬼,日军夺取莫尔兹比港的最后希望,也随着南海支队的覆灭而烟消云散了。
二战日军有按作战计划进攻莫尔茨比港的,但是珊瑚海战的结果,日军未能实现其战略目标,向莫尔兹比港的进攻被遏制。在然后就爆发了更加著名的中途岛海战,日军从进攻转为防守。
日军已经制定了攻占莫尔兹比的计划,瓜岛的机场,是日军最先修建的,目的就是起降轰炸机,攻击莫尔兹比港.将来还会进攻达尔文,攻下澳大利亚.
只不过美军的瓜岛战役,打断了日军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