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代 人 物
上官周
字文佐,号竹庄。汀州长汀官坊人。生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清代民间名画家,名列中国画史。他不但人物画有卓越成就,山水画亦负盛名。曾奉旨北上与王石谷、王原祁合绘《康熙南巡图》12卷(现存故宫博物院),所绘人物近万人,无不形神逼肖,生动多姿,体现了当时人民的劳动和社会生活,在中国绘画史上增添了光彩的一页。著有《晚笑堂画传》,精心刻画了100多位历史人物画像,而且各有画赞。清版《芥子园画谱》人物画就选择了上官周的绘像。《中国绘画史》云:“就清之人物画来说……长汀上官周之工夫老到,临汀华岩之脱去时习……均为清代史实风俗画之较有名者。”
上官周生平所交多当时名士,与查慎行、黎鬼曾尤善。授业门生以王方、郑心水、蓝元琛等成就较著,《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是其中佼佼者。上官周亦善诗,留有《晚笑堂诗集》。
马驯
字德良。汀州长汀人。生于明永乐十九年(1422年)。幼聪颖好学,博读群书。明正统十年(1445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迁户部郎中,以督运粮食节省运费,筹划有方,成化五年(1469年)擢升四川参政。时四川民间缺粮无征,他亲身核查出已征未用粮数百万斛,以供军饷,旋迁为布政使。松藩边境骚乱,总兵请用兵镇压。马驯禀大司马,力主招抚乱民。在川十余年,重视农桑,爱民如子。成化十七年(1481年)擢升为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关中灾荒,赈济饥民,安抚流亡,活人无计。晚年,告老返乡,筑皆山堂,日与布衣游,咏诗自娱。有鄞江八景诗,均冠以胜景名称,即“龙山白云、云骧风月、霹雳丹灶、拜相青山、朝斗烟霞、宝珠晴岚、苍玉古洞、通济瀑泉“。弘治九年(1496年)去世,大学士(宰相)商略为状(生平事迹),祀名宦。
王见川
字道存。汀州永定人。清雍正年间进士,授歙县知县。时县正值灾荒,饥民遍野,有的以垩土充饥,惨不忍睹。见川上任伊始,即亲自查灾赈济,爱民如子。旋以随员勘察地形,兴修水利,以工代赈,两年而成,民食日丰,万民称颂。返乡后,也关心民瘼。善诗。
刘并
字清叔。汀州宁化人。宋端平二年(1235)进士,授会昌尉。时盐寇抢盐于道,乃备弓弩手以警愚顽,寇不收犯。迁大庚县令,擒盗有功,迁辰州判官,未久又迁瑞金县令。时瑞金县凭江,无险可守,乃申请上司建城墙,获准,乃亲自设计督工,两年而成。又创办书院,培养人材,有政声。
刘隆
字守庸。汀州武平人。明永乐年间进士,授南昌推官,为官清正,有口皆碑。闻于上,擢升河南道御史。时有太监黄某,横暴扰民,无所不为。青田壮士潘孟吉,聚众刺杀太监。事闻于上,廷臣议将署其县。隆竟挺身为民澄清事实,请诛首恶,宽宥无辜百姓。上司派员核查属实。隆乃自请罢官归里而救万民。事后县民刻立碑石以颂刘隆的仁爱与德政。归里后置义仓以畜粮,为备荒兼赡养族中的老弱残孤。族人都很敬重他的德行。
刘国轩
字观光。汀州长汀四都荣坑人。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自少爱好武艺,擅长弓箭。因救济贫苦往往有索于富户,致遭忌,几受迫害。清顺治三年(1646年)与里人同往漳州投军,轩以智勇拨为镇标,北门楼总。永历八年(1654年)冬,郑成功率军围攻漳州,久攻不克,刘国轩打开城门迎郑军入城,被授为护军后镇。
永历十五年(1661年)二月三日,郑成功发兵渡海攻台湾,刘国轩率领前军,当天抵澎湖,九日攻克鹿耳门炮台,乘胜前进袭击赤嵌城。次年迫使荷兰总督揆一投降,从而收复台湾。随后奉命挥师台北,在鸡笼山创建舰队,并驻兵台北各地。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病逝,长子郑经袭位延平王,擢升国轩为左武卫。随后,刘国轩奉命随郑经征战于闽粤沿海,大败清军耿精忠于涂山,轩迁升为副提督。旋又于鲎母山下大溃清军,郑经占地日广,旋擢轩为正提督,统帅诸军。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去世,郑克爽嗣位,晋升国轩为武平侯,总督水陆大军,驻守澎湖。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清廷趁郑氏内部不和,命水师提督施琅兵发铜山进攻澎湖,鏖战数昼夜,因财风大作,清军利用火炮进攻,刘国轩船毁兵逝,大将多战死,乃从吼门返回台湾东宁。
刘国轩认清形势,便与文武大臣商议,奉克爽归顺清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清迁以海上数十年不得安宁,今大一统,论功授国轩为天津卫左都督、总兵。刘国轩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逝世,加封光禄大夫,太子少保,赐祭,葬于顺天苏家口。
刘鳌石
原名坊,又名琅,号鳌石,以号名。汀州上杭人。明末清初知名学者。清永历十二年(1658)出生于云南永昌府城。祖父廷标,为永昌通判,清兵围永昌,廷标吟诗自缢死。父刘之谦,户部主事,死于清兵炮火下。全家死难者80余人。鳌石由母抱出抚育,隐于民间,母复早死,遂发奋攻读,博览经史。及长放游四方,洁身自好。青年返上杭住成关伯子家。屋外有古榕一株,因自号所居楼角为“天潮阁”。在汀与黎鬼曾、胡梦吉及宁化李元仲诗文往来。
鳌石博学,年少写成《云南曲》,诗名驰江南。黎鬼曾慕春才华,欲荐为县宰,鳌石谢日:“余不娶,虑后代为官,况复自身。”因二世忠贞之后,誓不仕清的志向坚定不渝。
鳌石终年往来南北,几遍中国,西入滇蜀,南走粤楚,东穷吴越,北涉燕蓟,三渡黄河,遍游五岳。他一生著述甚丰,有《天潮阁集》(柳亚子序)、《古诗盼》、《三才指掌》、《八字翼》、《前八家》等,共100余卷。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病逝于宁化泉上李元仲家,仲次子营墓葬于李元仲墓侧。题:“上杭诗人刘鳌石墓”。
叶元玉
字迁玺。汀州清流人。明成化十七年(1841年)进士,授户部郎,工诗,与李梦阳相唱和。后出任广东潮州知府,重教化,以道义勉励潮属士人。潮有少卿吴一贯,与元玉为同年交。元玉曾以开垦倭寇据为贼船依栖的澳田与少卿相左,元玉被谗解组归。所写诗甚多,随写随失,留有《古崖集》。
丘逢甲
字仙根,号沧海。原籍汀州上杭中都。同治二年(1863年)出生于梅州蕉岭。光绪年间进士,授工部主事,惠潮嘉视学员。时清廷政治腐败,西太后专政,媚洋积弱,便告假回乡,致力于创办新学。后东渡台湾讲学,宣传爱国、政治改革思想。甲午之战失败,日军在基隆登陆,积极参加保卫台湾的战斗,领导义军坚守台中血战20余日,战败回大陆。1908年在广州参加同盟会。曾任广东省教育部长。1912年因病逝世,年方49岁。留有《岭云海日楼诗抄》。
丘复
字荷公。汀州上杭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出生于上杭兰溪。自少博览群书,工诗文。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参加柳亚子组织的南社,致力于办新学,编纂史志,搜集地方文献。他先后编印刘鳌石《天潮阁集》,李鲁《烬余集》、《杭川新风雅集》。在故里创办明强中学,培育后进。后又致力于编修《上杭县志》,应聘编纂《长汀县志》、《武平县志》。1950年逝世。著有《愿丰楼杂记》、《杭川别乘》、《南武赘谭》、《窟室吟》、《粤游草》,汇编《念庐诗文集》。
丘沺
号花草主人。汀州上杭人。近代名画家。少贫,以麻代笔,方桌当纸,孜孜不倦。弱冠时即有画名。他博采诸家,展纸挥毫,能把花鸟走兽锝虾之神态表现得形神毕肖。画意洒脱,而且往往借物抒情或缘物寄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伍正己
原名愿,字公瑾。汀州宁化人。生于唐太和年间。大中十年(856年)进士(汀州第一个进士),授江西临川尉,勤政廉洁,累迁御史中丞。安史之乱后,宦官干预朝政,南北司日相攻击隐私,滥用酷吏。正己则施政以宽,从不轻率断案,对士大夫得罪者多所营救。僖宗昏庸,朋党之争日趋炎盛,社会不宁,民不乐业,正直名流多受禁锢。王仙芝、黄巢起义,民众苦于酷政重敛,争相参加。起义军百日之间达万人。正己知不可为,便辞职归里,从事农桑,自奉淡泊,号抱朴居士。天佑年间去世,年81岁。
伍佑
字佑之,唐伍正己曾孙。汀州宁化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士,授于都县令,勤政爱民,历任宜城、海昌县令,又以清廉干练著称。旋迁楚州团练推官。楚州旧有盐场,自唐乾符年间荒废,已百余年。佑亲往勘察,上秦议开复,上嘉勉。佑鉴于唐代征劳役扰民,于是以工授钱粮。各乡游民涌至,期年创成,岁上缴官银钱数万,公私两益,人称“伍公场”。天圣年间升迁秘书著作郎。侍郎某谗之,复放海宁县令,转华阳县令,有惠政,迁维州通判,擢迁大常博士。生卒年月不详。著有《伍太常集》。
伍择之
字元宾,佑之子。宋皇佑五年(1053年)进士,授江西南丰主簿。与文学家曾巩兄弟交好。择之以博学才能,权臣文彦博荐为内阁秘书少监。旋因事与上不合,解职返归乡里。元佑年间复起用为长乐县令。时法令诸事酷暴,榨敛民财,十室九空。择之叹日:“以残忍依附上官,吾不为也。”乃奉养归里,不入公堂,闭门读书。
伍全
字从之。汀州长汀人。宋绍兴年间抗金名将。因面赤黝而勇武有力,人称“黑虎”。绍兴中,齐述婴据赣,不听朝命,有异举。全奉旨征讨,婴据城固守不应战。全趁黑夜使用勾拔,缘绳而登城,挥缒如流,叛军不敢近。打开城门,攻城获胜,掳齐述婴。擢升广州摧锋军第十七将。
金兵南侵,伍全为前军骁将,触其锋之金兵无不大败。明州之役,鏖战数日夜,伍全力战,身受十余处创伤,仍奋畚杀敌,金兵溃败。高宗崩,孝宗立,金兵又乘隙大举入侵,连陷十余州,伍全奉旨全师渡江抵御金兵。伍全所率将士,多骁勇善战,又采用夜袭战术,金兵大乱,生俘金大将萧琦于宿州。孝宗大喜,晋封伍全为武显大夫。以伍全受创伤重,召回,至半途创伤破裂,不治去世。赐祭葬,荫封其后裔。
伍宗源
字本澄。汀州宁化人。明永乐年间进士,户部郎中,勤于政事,学问渊博。累升御史巡按,巡抚交趾,安边抚民,重视教化,废禁恶俗,有惠政。洪熙年间擢升浙江参政。其属班贺,赞其功勋,宗源洵,洵谢日:“为国效忠,职也,何功之有?”后以奉养归里,从事农桑。
伍可受
字仲吾,汀州清流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授云南容县知县。前任知县为岭溪蛮吕子和聚众所掳,正欲为乱。可受率十数骑,夜入其营,平定叛乱。容县赋税不均,他亲自丈量农田,划定粮赋,减轻民负甚多。升南礼科给事。因弹劾辅臣许可,贬江西万载知县,不久又起用为开封府推官,复迁户部郎中,征收广陵关赋,廉洁奉公。迁云南佥事,时有边乱,他抵御蛮夷又抚其酋长,恩威并济,擢山东参政。后以入贺归省逝世。著有《博芄堂稿》、《焚余草》、《谪居草》、《代奕吟》等。
邓向荣
字元植。汀州清流人。明嘉靖年间进士,授户部主事。因监督淮河粮运,廉洁公正不阿,杜绝各种弊端,遭权贵所忌,贬谪六和知县。勤政爱民,擢迁嘉定知府,清理积案,有政声。时朝政日下,佞臣用事,知不可为,奉养归里,从事著述,有《正学准则》、《太报通书》、《惜阴考箴铭》、《元植诗抄》等。后迁长汀,教子于苏,博学有文名
(二)将军谱
(以下列表按县军衔高低、授衔时间先后,同一军衔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姓 名 籍贯 生卒年份 军 衔 授衔时间
杨成武 长 汀 1914-2004 上 将 1955
傅连日章 长 汀 1894-1968 中 将 1955
叶青山 长 汀 1904-1987 少 将 1955
刘 昌 长 汀 1913--- 少 将 1955
吴 岱 长 汀 1918--- 少 将 1955
何延一 长 汀 1916--- 少 将 1955
张日清 长 汀 1916--- 少 将 1955
林接标 长 汀 1914--- 少 将 1955
彭胜标 长 汀 1909--- 少 将 1955
涂则生 长 汀 1912-1971 少 将 1955
涂通今 长 汀 1914--- 少 将 1960
罗洪标 长 汀 1917--- 少 将 1964
钟 池 长 汀 1915-1978 少 将 1964
王平水 永 定 1915--- 少 将 1955
卢 克 永 定 1912--- 少 将 1955
卢仁灿 永 定 1915--- 少 将 1955
苏启胜 永 定 1909-1967 少 将 1955
张元培 永 定 1913-1981 少 将 1955
张元龙 永 定 1911--- 少 将 1955
陈忠梅 永 定 1918--- 少 将 1955
范阳春 永 定 1913--- 少 将 1955
阙中一 永 定 1914-1995 少 将 1955
赖光勋 永 定 1914--- 少 将 1955
熊 奎 永 定 1912--- 少 将
熊兆仁 永 定 1912--- 少 将 1955
王全珍 永 定 1906-1970 少 将 1955
张宜步 永 定 1913--- 少 将 1961
刘 忠 上 杭 1906--- 中 将 1964
罗舜初 上 杭 1914-1981 中 将 1955
袁子钦 上 杭 1909-1968 中 将 1955
王 直 上 杭 1916--- 少 将 1955
王 胜 上 杭 1909--- 少 将 1955
王奇才 上 杭 1903-1976 少 将 1955
王贵德 上 杭 1914--- 少 将 1955
王集成 上 杭 1907-1983 少 将 1955
刘 彬 上 杭 1912-1989 少 将 1955
刘永生 上 杭 1904-1984 少 将 1955
刘振球 上 杭 1909--- 少 将 1955
刘禄长 上 杭 1914-1980 少 将 1955
李 平 上 杭 1915-1964 少 将 1955
丘子明 上 杭 1914--- 少 将 1955
邱国光 上 杭 1918--- 少 将 1955
邱相田 上 杭 1916-1984 少 将 1955
陈海涵 上 杭 1914-1994 少 将 1955
陈茂辉 上 杭 1912--- 少 将 1955
黄炜华 上 杭 1914--- 少 将 1955
黄鹄显 上 杭 1914-1986 少 将 1955
翁祥初 上 杭 1908--- 少 将 1955
丁甘如 上 杭 1917-1995 少 将 1961
蓝庭辉 上 杭 1913-1983 少 将 1961
张力雄 上 杭 1913--- 少 将 1961
雷 钦 上 杭 1915--- 少 将 1961
王香雄 上 杭 1918--- 少 将 1964
孔瑞云 上 杭 1917-1992 少 将 1964
刘亚楼 武 平 1911-1965 上 将 1955
林 伟 武 平 1905-1979 少 将 1955
罗 斌 武 平 1914-1967 少 将 1962
蓝文兆 武 平 1919--- 少 将 1964
廖步云 武 平 1914--- 少 将 1964
张南生 连 城 1905-1989 中 将 1955
杨尚儒 连 城 1903-1986 少 将 1955
张水发 连 城 1919--- 少 将 1955
陈仁麒 龙 岩 1913--- 中 将 1955
罗元发 龙 岩 1910--- 中 将 1955
林忠照 龙 岩 1911--- 少 将 1955
郭成柱 龙 岩 1912--- 少 将 1955
郭廷万 龙 岩 1913--- 少 将 1955
廖成美 龙 岩 1916--- 少 将 1955
(三)革命旧址
闽西,是一块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红色土地。
闽西,是一块彪炳青史、光照千秋的革命圣地。
翻开中国 革命史,留下闽西厚重而壮丽的篇章。早在“五四”运动前后,马列主义就开始在闽西传播,此后,邓子恢、张鼎丞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为光明的前景奔走呐喊,将革命的火种传送闽西的崇山峻岭,建立了地方党组织,东肖后田暴动打响福建工农武装暴动第一枪,掀起工农群众运动和土地革命的热潮。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从1929年3月至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四军三次由赣入闽,播撒革命的星星之火,与闽西地方革命力量相结合,摧毁闽西的反动统治,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战功赫赫,功勋卓著,威名远扬,闽西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许许多多的闽西儿女胸怀大志,将自己青春的才华、智慧和精力献给革命事业,使闽西二十年“红旗不倒”。
而今,走进闽西这片神圣的土地,追寻革命前辈留下的足迹,睹物缅怀,我们依然可以感触到当年燎原火种的温热,依然可以触摸到当年如火如荼、沸腾群山、叱咤风云、屠龙缚虎的革命斗争的脉搏,感受到革命领袖和革命前辈在闽西大地上奔波求索、披荆棘斩棘、含辛茹苦,以至为国家民族而慷慨就义的壮烈事迹。
踏进闽西红色的土地,就是走进了朝圣之地。
1929年12月底,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 军到达上杭县古田镇,在此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成为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里的松荫堂、协成店、文昌阁、树槐堂、上杭县县城的临江楼、龙岩新邱厝、连城县新泉的望云草室等,都是他们生活、工作与战斗过的地方,毛泽东在此写下了光辉著作《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933年11月下旬,毛泽东专程从江西来到才溪作社会调查,写下了《乡苏工作的模范---才溪乡》,即著名的《才溪调查》。据《一代英豪》一书统计,才溪有10位将军、4位副部级以上老将军、17位地师级老将军。长汀县城罗汉岭,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思想家、宣传家瞿秋白的就义地……
我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