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书育人”中的“育人”,主要由两个渠道进行:一个是思想品德教育,一个是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本来包括心理教育甚至主要是心理教育。但过去偏重了德育,几乎没有名正言顺的心理教育,甚至以德育代替心理教育。德育与心理教育有交叉,但有本质区别。
2、我们的教育实践长期以来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非道德”行为。实际上,学生的好多问题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或者说好多问题不能用德育的手段来解决,而我们有些老师往往就是在用德育的手段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即把实际上的心理问题却当作思想品德问题来解决;所以往往不能解开学生的心结,学生不服或感到委屈甚至产生另外的负面效应。例如,《狼来了》:从德育讲属于撒谎,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讲是如何排遣心理寂寞的问题。
3、“德育”与“心育”并不是水火不相容。两者有机合作,会产生良性效果,使学生不但具有健全的人格,同时也会具有优良的品德,会把社会的规范等内化为自己的品格。
4、当然,“德育”与“心育”两者各有各的功能,不可代替。但如果德育和班主任思想工作能渗透着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则会产生积极效果,且两育双收。然而,心理问题却一定不能用德育方法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