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什么造不出顶级的发动机?

2025-02-24 09:13:4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发动机的原理可以说是极其简单,而且这个原理在内燃机存在的200多年里从来没变过:燃料燃烧致气体膨胀推动活塞做功。但是这种科学说起来容易,如何用这些人类都知道的白开水一般的理论做出按人类意志行为的工程却完全是另一回事:如何把功率提上来,重量减下去,寿命延长,效率提高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漫漫长征。

科学我们都可以学得懂,我们国家的高等科学教育也可谓非常成功,但是传统工业的工程学教育可以说是一塌糊涂,生产技术和理论严重脱节。

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之前,西方国家有一段特殊的时期,这段时期是机械工业飞速发展的一段时期,被誉为“大蒸汽时代”。这一时期内几乎所有能动的东西都是齿轮机械,其繁荣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由于我国没有接受这一时期的洗礼,基本上没有任何技术积累。而工程积累的核心就是两个字:秘方。无论是做饭、酿酒、制药还是冶钢、加工,其技术本质不外乎这两个字。

而秘方则是完全私有的,一般由家族或公司的形式来传承。传承需要时间沉淀,也需要民族氛围。一个崇尚速度,敢于挑战人类极限,敢于质疑权威的民族,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研发这种铁与火的机器。这一点我们做得很不好,我们的教育似乎不太鼓励培养这种冒险精神。

发动机气缸主体和其他简单结构件一般使用金属浇铸成形,具体过程又分高压铸造和低压铸造。金属融化成液体倒入模具,此过程难点在于降温凝固过程中残余应力、排气、脱模剂喷淋等导致缺陷的发生,缺陷降低了成品率,而且严重影响寿命,因为金属铸造最怕缺陷。

其次,金属材料自身的品质要求亦极高,一般是铸铁或铸铝,高品质的浇铸原材料我们不行,需从国外进口,但最近国家加强了对高品质铸铝原材料的研发,以满足航天航空的需求,将来可能会给汽车产业带来福利。

再次,压铸模具和压铸机,世界最好的是日德,之后是意大利,再后是其他。模具要精密,耐用,适应自动生产,不能说铸造了几个模具就断了、漏了,再或者只能人工看着掌握火候那可不行。

金属铸造问题是个天大的问题,毫不客气的说是中国从古至今的问题,从宝剑对抗圆月弯刀,到现在的发动机制造,都是这个问题。这套技术是典型的蒸汽时代的产物,是所有现代工业的底子,现在他们已经配合上了电气产业和计算机信息产业,更是如虎添翼。

回答2:

一、工业起步晚,发动机原理复杂。

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确实相对较晚。起初,汽车企业几乎所有的核心部件都是从外部购买的,并持续了很长时间。这导致了国内汽车工业的严重停滞。一些汽车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对发动机制造过程不够关注。后来,当我意识到发动机的重要性时,我逆向开发了海外发动机。然而,正是由于逆向研究,独立品牌严重缺乏创新精神。直到后来,甚至外观和造型都受到“逆向研发”的影响。

其次,发动机的结构精细度和人类心脏的一样复杂。要生产一个优秀的发动机,你需要使用优秀的车床,汽车翻斗车等,并通过几十个过程,如砂型生产,浇注,研磨和组装。制造发动机不仅涉及复杂的过程,还涉及许多原材料,许多核心材料或技术被垄断和封锁。独立品牌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这些材料和技术。

二、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差的理念“深植于人心”

自十年前以来,国内消费者一直在抱怨自主品牌的核心技术不佳。如今,尽管有许多汽车希望发动机能与合资品牌媲美,但国内消费者对独立发动机的印象仍然“落后”。汽车公司已经看到消费者的概念很难改变,也没有多少动力独立开发发动机。

此外,例如奇瑞开发的观致汽车的核心技术并不逊色于合资品牌,但却不太受欢迎,销量也很糟糕。当汽车公司看到奇瑞失败时,他们自然不想走这条路。

三、新能源市场迅速普及

在国内汽车公司开始研究核心技术的时候,新能源领域着火了,这让独立品牌感到尴尬。新能源是未来的大趋势,独立品牌必须关注它。因此,国内汽车公司不得不逐渐将重心转移到新能源领域,而燃料发动机技术自然落后。

回答3:

顶级的发动机是需要不断钻研,不是说人口多就能研发出来,要有专业的人才

回答4:

因为人口和技术是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没有掌握核心的发动机技术。

回答5:

因为顶级的发动机技术是很难研发的,所以才造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