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中,宋江所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被宋徽宗招安后,曾参与平定方腊起义。曾经所向无敌的一百零八将,在平定方腊起义军的过程中,死伤惨重,将星凋零,元气大伤,再也不复昔日的辉煌。而宋江人生命运的悲剧,也从征讨方腊时就已经注定了。
但《水浒传》只是一部小说,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宋江平定方腊的记载,或者说,“关公战秦琼”的剧目根本就没有出现过,施耐庵却将两者放在一起,只是为了说明农民起义自相残杀的悲剧而已,大家看看热闹也就可以了。真正镇压方腊的,反而是被人们称作“宣和六贼”之一的奸臣童贯。
先说方腊其人。方腊,浙江淳安人,雇工出身。少年时期的方腊,曾拜师杨八桶学习箍桶手艺,期间也舞枪弄棒,习得一身好武艺,喜欢好勇斗狠,爱抱打不平。
时年江南大旱,淳安一带的百姓衣食无着,方腊挺身而出,策划了一场攻打县城粮库的行动。这种行为,在古代无疑是视同谋反,因此官府派人缉拿方腊,方腊得知消息后慌忙逃走,来到清溪县,改名方十三,在一户地主家打工为生。
在《三言二拍》中,描写方腊起义的缘由,是因为他有一次上山打柴时,经过溪边洗脸,突然看到溪水中照出一个身穿蟒袍、腰缠玉带的人,一开始,方腊吓了一大跳,后定睛观看,才发现所照之人是自己,方腊不由心中大喜,认为他有登基称帝的潜质,由此走上了造反的不归路。
但在正史中,方腊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抢掠了县城粮库后躲藏的他,又遇到了一位姓陈的手工艺人,对方略识天文地理,善于蛊惑人心,他看中方腊是个容易挑唆的人,就悄悄拿出推背图,鼓动他说:“十千加一点,东尽始称尊,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来日你的富贵不可限量。
古代人就信这个,经不住鼓动的方腊,真的以为自己有真命天子的运气,于是就集合了附近上百名群众,扯旗造反。
方腊起义之所以会得到民众的响应,也和宋朝末年的社会发展有关。宋徽宗时期,民不聊生,朝政日非,官逼民反,不仅是宋江的写照,也是方腊的人生宿命。
方腊起义之后,先是击败了数百名前来围剿的官兵,声势一下子打了出来,所以在短时间之内,他迅速集结了数十万大军,先后攻陷睦州、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地,直至占领杭州。
招安是宋徽宗的一贯策略,但这次在方腊身上没有奏效,先后六次招安都宣告失败的宋徽宗,调来了童贯率兵镇压。
童贯是“宣和六贼”之一,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 “媪相”的意思,是人们对作恶多端太监的一种称呼,因为童贯是当时的大权阉,气焰嚣张,助纣为虐。不过在镇压方腊起义上,童贯不含糊,迅速收复了杭州,接着又一路攻打,方腊连战连败,最后不得不逃到清溪县帮源峒中躲避。
宋军将洞口团团围住,方腊试图突围,被韩世忠擒获。此时的韩世忠,还是小小的校官一个,日后才成为南宋名将。被俘的方腊,比宋江痛快,直接被处死,前后六个月,这场宋末农民大起义就被平定。
不是,虽然《水浒传》中平定方腊起义是宋江的功劳,但是《水浒传》只是小说,真正历史上,宋军主帅是童贯和谭稹,虽然有记录到宋江的参与,但并没有直接记录宋江参与的史实。
不是。平定方腊起义的是童贯,他带领宋朝军队攻打方腊,方腊起义军没有多久就灭亡了,和宋江毫无关系。
不是,那是由梁山兄弟的血汗铸成的,死了那么多的兄弟,宋江只是起了统领作用,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作战在前线的兄弟
不是,历史上的方腊根本就不是梁山打败的,主要还是朝廷的军力,方腊也是被韩世忠抓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