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播中rpf检查有哪些作用

2025-04-29 17:37:5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RPF检查机制原理:组播路由协议通过已有的单播路由信息来确定上、下游邻居设备,创建组播路由表项(S,G)。路由器基于单播路由表检查收到的组播报文,确认是从自身连接到组播源的接口上收到的,才进行转发,否则丢弃.

RPF检查机制作用:

  1. 确保组播数据流能够沿组播分发树(路径)正确的传输,

  2. 可以避免转发路径上环路的产生。

回答2:

RPF检查在组播数据转发中的应用
组播路由协议通过已有的单播路由信息来确定上、下游邻居设备,创建组播路由表项。运用RPF检查机制,来确保组播数据流能够沿组播分发树(路径)正确的传输,同时可以避免转发路径上环路的产生。
在实际组播数据转发过程中,如果对每一份接收到的组播数据报文都通过单播路由表进行RPF检查,会给路由器带来很大负担。因此,路由器在收到一份来自源S发往组G的组播数据报文之后,首先会在组播转发表中查找有无相应的(S,G)组播转发表项:
如果不存在(S,G)转发表项,则对该报文执行RPF检查,将检查到的RPF接口作为入接口,创建组播路由表项,下发到组播转发表中。其中,对RPF检查结果的处理方式为:如果检查通过,表明接收接口为RPF接口,向转发表项的所有出接口转发;如果检查失败,表明报文来源路径错误,丢弃该报文。
如果存在(S,G)转发表项,并且接收该报文的接口与转发表项的入接口一致,则向所有的出接口转发该报文。
如果存在(S,G)转发表项,但是接收该报文的接口与转发表项的入接口不一致,则对此报文进行RPF检查。对RPF检查结果的处理方式为:
若RPF检查选取出的RPF接口与入接口一致,则说明(S,G)表项正确,报文来源路径错误,将其丢弃。
若RPF检查选取出的RPF接口与入接口不符,则说明(S,G)表项已过时,于是把表项中的入接口更新为RPF接口。然后再根据RPF检查规则进行判断:如果接收该报文的接口正是其RPF接口,则向转发表项的所有 出接口转发该报文,否则将其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