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各等级后妃的自称是什么?

2025-02-24 18:38:2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自汉武帝、汉元帝始,后宫三千嫔妃扩至十四个等级。即:
1.昭仪,2.婕妤,3.(女圣)娥,4.容华,5.美人,6.八子,7.充依,8.七子,9.良人,10.长使,11.少使,12.五官 13.顺常,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等。
东汉时又化繁为简,六宫仅有皇后、贵人之称,其下只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

回答2:

汉书许皇后传
皇后及上疏曰:妾夸布服粝粮,加以幼稚愚惑,不明义理,幸得免离茅屋之下,备后宫扫除。
《汉书·外戚传》中的各传:
1、《吕后传》载吕后临终前对吕产、吕禄的训诫:
太后持天下八年……戒产、禄曰:“高祖与大臣约,非刘氏王者……我即崩,恐其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为人所制。”
这是自称“我”的例子。当然吕后这时的身份是太后而不是皇后。
2、《李夫人传》载李夫人临终前对姊妹之言:
初,李夫人病笃……夫人姊妹让之曰:“贵人独不可一见上属托兄弟邪?何为恨上如此?”夫人曰:“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爱幸于上。……”
这段话中四次提到自称时,都用的“我”字。这是妃的自称。
3、《(孝宣)许皇后传》载许皇后产后服附子,感觉不适,与宫人有对话:
霍光夫人显欲贵其小女……皇后免身后,衍取附子并合大医大丸以饮皇后。有顷曰:“我头岑岑也,药中得无有毒?”对曰:“无有。”遂加烦懑,崩。
这是我在《外戚传》中找到的第一例皇后在位时自称为“我”的例子。
4、《孝元冯昭仪传》载冯昭仪(当时为中山国太后)晚年遭张由、史立构陷,饮药自尽前对左右有语:
哀帝即位,遣中郎谒者张由将医治中山小王。……太后还谓左右:“此乃中语,前世事,吏何用知之?[是]欲陷我效也!”乃饮药自杀。
这是太后自称为“我”之又一例。

以下皆出自《汉书·元后传》:
1、莽既外一群臣,令称己功德……太后从容言曰:“我始入太子家时,见于丙殿,至今五六十岁尚颇识之。”
2、平帝崩,无子,……太后闻之,曰:“人心不相远也。我虽妇人,亦知莽必以是自危,不可。”
3、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曰:“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
4、初,莽为安汉公时,又谄太后,……太后惊,泣曰:“此汉家宗庙,皆有神灵……如令有知,我乃人之妃妾,岂宜辱帝之堂以陈馈食哉!”
以上是《汉书·外戚传》的部分。从以上所引来看,班固笔下的历史人物(后妃)在自称时喜欢用“我”这个称谓,这可能是当时真实的情况,也可能是有意为之。因为《汉书》好古,喜欢用古字或古代(即汉代以前)的语言习惯来叙述。相比之下,南北朝时范晔著《后汉书》,其中《皇后纪》所引的后妃自称中,则以称“吾”者居多,这是与《汉书》不同的地方。关于《后汉书》中的后妃自称的史料原文,我们明天再引贴上来。
需要分析的是,上述所引之句虽不一定是当事人当时的原话,但班固录出这些话语时显然是以当事人陈述的语气而非第三者转述的语气来描写的,因而其必定代表了当时的语言习惯。因而从其所述的大量对话中的称谓来看,当时宫中后妃在与除皇帝外的其他人谈话时自称为“我”或“吾”应是可信的。
以上是卫子夫吧的材料

下面是自己的看法
妾:一般是谦称,在古代妾一般是只奴婢啥啥的,皇后啊贵妃啊用这个字基本是谦称特别是对皇上
本宫:这个一般是对亲王的,记得皇后贵妃才使用
我,吾:个人感觉这两个比较可信
这个东西说不准,一来史料上对女性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二来女性后宫的等级不像朝廷等级那么鲜明,也就是说就算是皇后不得宠也和其他女人没多大差,三来自称这种东西需要看谈话对象是谁,没有那个后妃敢在皇上面前称本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