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人开始成长时期,就是家庭和身边的人的影响,极大地决定了你三观的基础。再长大些,比如青春期/青少年时期,周遭的环境对你的影响随着你年龄的增加会有一定减少,而也渐渐塑造了你的三观,同时你的阅历+经历也起重要用。之后,如果不是经历了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事,一般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改变。其实,我觉得一出生,你还是个小婴儿的时期你父母或者照顾你的人给你的三观垫下了基础,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它就存在你脑海深处,感觉挺奇妙的。哈哈…笼统地说的话,大概就是,自己的感受、思考与抉择以及周围的环境的影响和决定的吧。
个人觉得,父母品行如何,从小所受什么教诲,以及自心追求什么,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三观。而起决定作用的,最终是自心。外在环境,自然不由己;自己心境的打理,调理,护理,完全由己。尤其在各色三观混杂交错的环境里,心境自理能力太重要了。心境不能自理的人,心向就易沦为墙头草。什么歪风一刮,就随之飘摇不定了。
三观就是一个人对“对错,好坏,应该不应该”的认识,主要地由一个人的经历决定,在经历的各种环境中,会不断地对“对错,好坏,应该不应该”进行重新认识,充分的阅历有助于三观的充分发展,积累的素材越多越有利于思考。
我觉得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就是家里从小的教育,说实在的家里在我小时候根本没管过我,老爸是开出租车的,一天天见不着,妈妈做些小买卖,我自己在家里就是看书,啥书都看(觉得这是使我的思想改变的原因)。从名著到小说,高老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在我小时候就看了,虽然看不懂,就当乐呵了。小说就更不用提了,别看我才21,我从小学就开始看星辰变,这应该是影响我三观的重要因素了,再就是大学里各种打工兼职的原因,认识了时间冷暖。
我觉得是两种:常识与性格。这两者就是你知识的筛选器,这两者+你所拥有的知识就是你对你所接收到的信息的解释器。而如何解释信息,就是我们所说的三观。而常识是你的理性部分,包括所接受的教育、阅历、经验等等;性格是我们对社会的情感反应。理性和情感,我始终认为这是我们人的两个发动机,我理解由于我们的传统是高密度的熟人社会,所以现在矫枉必过正,但总不能只要理性吧,没有情感的人世间,作为人来说,不难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