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袋覆土栽培香菇模式的特点和管理要点是什么?

2025-04-04 13:50:3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特点 利用土壤热传递系数低,保温、保湿性能好,有隔热、抗高温的特性,选择海拔较高、旬平均气温30℃以下、地势开阔、土质疏松、通风良好、冬暖夏凉、水源干净充足处为菇场。选用15~25℃下可正常出菇的高中温型短菌龄菌株和温差小、温差持续时间短就可出菇的菌株为覆土栽培菌株。以菌株的出菇温度范围为依据,对照栽培地达到出菇温度范围的逐旬或逐侯平均气温的始日和终日为出菇的季节。如前制筒培养。以暴晒、消毒的火烧土、沙质土为覆土材料,当菌筒均匀转色后在畦面上脱袋覆土,干干湿湿管理出菇。每生产周期约9个月。667米2可覆土栽培6000筒。
(2)排床 菌筒接种后经60~80天的发菌管理,菌丝已长满袋,在接种穴周围出现褐色斑块,并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当菌筒表面隆起的瘤状物占整个袋表面2/3左右,用手稍压菌筒有弹性,此时可进行排床。
菇床先撒一层石灰粉,每667米2用量为25千克,铺上一层细沙,再撒上一层石灰粉,第二天每667米2用福尔马林3千克、甲胺磷或辛硫磷0.5千克对水300千克,均匀洒施于畦面上,盖严薄膜3天以上进行畦面土壤消毒。在菌筒下田前一天,每667米2用高锰酸钾0.5千克对水150千克,洒于畦面,盖薄膜至第二天菌筒下田。
排床一般是在4月份,选择晴天或阴天(不可在下雨天),气温高于12℃时进行。先在接种穴一面用锋利小刀把塑料袋割一个“T”形,并略松动塑料袋,透进空气。如果袋内积有黄水,应排出擦去。把菌筒的割缝朝下整齐排放在菇床上。经5~7天,菌筒转色,此时可进行覆土。
(3)覆土 选择含沙量较多的沙质壤土或潮沙泥,暴晒后打碎备用。使用前,覆土材料先用5%福尔马林溶液消毒,边翻拌边喷洒,然后覆盖薄膜密封24小时,打开晾晒,散发福尔马林气味,用1%石灰水调湿土壤至手捏成团落地即散。
将菌筒外的塑料袋脱去,平卧排放于菇床上,菌袋下部及菌袋之间用调湿后的土壤填实,露出菌筒1/3左右。全畦排完后,畦的四周用土筑成挡水堤,畦沟蓄水时要防止畦面进水。
(4)催蕾 菌筒覆土后,采用干干湿湿的管水方法,保持畦面土壤湿润,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以免菌筒表面失水干燥影响出菇。同时,每天白天将塑料大棚盖密,提高棚内温度,夜间揭开拱棚两端的薄膜,通风降温,使菇棚内昼夜温差达到5~7℃,持续刺激5~7天,小菇蕾便会大量发生。在温差刺激期间,若菌筒表面干燥发硬,可适当喷水,软化菌皮,有利于原基形成。
(5)菇蕾期管理 原基形成后,棚内温度控制在15~22℃,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若温度偏高,可打开拱棚两端的塑料薄膜进行通风降温,同时在畦沟内灌水,降低畦床温度。如果有丛生菇蕾,可进行间蕾,留1~2个健壮的菇蕾,培育优质菇。发育前期,若菌筒表面干燥,可适当向菌筒泼水,但在采收前不宜喷水。经5~10天,子实体有7~8分成熟时即可采收。
脱袋不覆土在夏季栽培香菇的地点常在海拔较高、夏季气温不超过30℃的地方,其配料、制筒、培养、转色管理、脱袋如同斜置栽培模式;菌株选择和场地选择如层架式栽培模式,管理上采取荫棚棚顶加厚增阴,塑料膜昼盖夜掀、井水(泉水)刺激等方法加大温差和干湿差,结合拍打惊蕈催蕾出菇,子实体生长快,早、晚各采收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