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原是渭州经略相公帐下的提辖,正直豪爽,好打抱不平,没有私心,即使是杀人也是为别人而杀,三拳打死镇关西是为了帮助与他毫无关系的金翠莲父女。
北宋末年,宋徽宗荒淫无道,贪图享乐,生活奢靡,把江山社稷交于蔡京、童贯等奸佞小人之手。苛捐杂税和“花岗岩”运送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频发,这其中就包括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
为此他不得不逃亡江湖,后来在赵员外的张罗下,在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把鲁智深关在庙里打坐修行,哪里有机会帮助众生,于是引出了大闹五台山这一场,又是喝酒,又是吃狗肉,打倒了金刚,推翻了亭子,直闹得佛场众僧人“卷堂大散”。鲁智深看似犯戒的行为,其实是他对盲目修行的反抗。对于鲁智深的犯戒,作者只是让长老推荐去了东京大相国寺,在菜园子里做了一个菜头,说明作者是赞成鲁智深的修行方式的。
和犯淫戒的和尚裴如海相比,鲁智深的第一条优点是不贪色,这也正是整部书中所追求的道德规范。李贽对鲁智深的评价最高,他在容与堂刻《忠义水浒传》中评道:“此回文字(第四回)分明是个成佛作祖图。若是那班闭眼合掌的和尚,决无成佛之理。何也?外面模样尽好看,佛性反无一些。如鲁智深吃酒打人,无所不为,无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算来外面模样看不得人,济不得事,此假道学之所以可恶也欤!”“率性而行,不拘小节,方是成佛作祖根基”。
鲁智深最终上了梁山,征辽得胜路过五台山,宋江率众好汉参禅,对智真长老如是讲:“智深和尚与宋江做兄弟时,虽是杀人放火,忠心不害良善,善心常在。”
《水浒传》全面展现了北宋末年的社会生活,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宗教话题。金圣叹把水浒人物按他的好恶定了级别,,因为他是梁山好汉中不多的侠客。一生侠义的鲁智深死后成了佛,成为梁山好汉中下场最好的人。
后来经过《水浒传》的加工,方腊被擒彻底跟韩世忠没关系了,小说中是这样写的:“方腊兵败后逃到一处山凹里,却待正要去茅内寻讨些饭吃,只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花和尚鲁智深……”
在《水浒传》中方腊是被鲁智深所擒,在但民间传说中,又是另一个版本,据说是“武松单臂擒方腊”,连鲁智深也没份了,但这些都是小说传说,真正擒方腊的,实际上是韩世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