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在父母养育的过程中,父母很容易存在这样的倾向:我们太容易过多地去关注孩子带来的种种烦恼了。我们太想让一切保持完美,太想按照理想状态来育儿,很多父母,尤其是新手父母,就非常容易在遇到问题时陷入焦虑当中。
如果总是去关注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和麻烦、困难、挫折,会大大妨碍我们享受养育孩子的快乐,也大大削弱我们为人父母的力量。
我在这总结自己做父亲的一些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要当好父母这个角色,总结下来,无非三个方面:
第一,积极地关注孩子(在孩子眼里父母是敏感细致的照顾者);
第二,通过合适的方法对孩子的成长给予支持(在孩子眼里父母是合作的好朋友);
第三,处理好不能解决问题的愤怒和敌对情绪(在孩子眼里父母能够自我控制)。
这不是我总结的,这是综合了很多心理学者的研究总结出来的。美国著名医学博士威廉·西尔斯和妻子玛莎·西尔斯所著的《西尔斯育儿经》、著名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海姆·G·吉诺特所著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等等,这些书中都有详细的说明。
如果我们更关注育儿当中的快乐,我们自己也会更有力量,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结,也更容易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
父母在育儿中的两大负面情绪来源,一是感到缺乏时间,二是遭遇育儿困难。为大家推荐一本书——《为人父母》,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关于对育儿时间的缺乏,美国有一项跨度三十年的关于时间安排的研究发现,很多父母都对闲暇时间估计过低。也就是说,我们可能并非缺乏时间,只是感到缺乏时间。对于感到缺乏闲暇时间的问题,爸爸妈妈们可以做好计划,充分利用,尽量用闲暇时间进行可以带来满足感的活动,而不要全部拿来看电视。但即使尽力去节约时间,闲暇时间也毕竟是有限的。学习享受时间,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比如享受护肤,享受美好的食物,等等。我们需要提高的是欣赏水平,而不是效率水平。
对于第二点,就是遭遇育儿困难,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父母效能。父母效能训练,源于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汤玛士戈登博士首创的一套父母沟通训练系统,后来也被用于改善普通家庭关系。这种训练可以让人们运用一些基本技巧来清楚的界定问题、积极的聆听、明确的表达,使父母与孩子彼此更好地相互了解,有效沟通,塑造一个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家长们可以通过学习比如PET沟通、游戏力等无限多的方法技巧来提高父母效能。
接下来也给大家一些目前能够想到的提醒,但这一定涵盖不了全部,大家也可以就一些具体内容再来提问,咱们交流。
1、不要指望别人,时刻默认自己是第一看护人
对于新生儿,安全是第一要务!而且由于宝宝的认知能力有限,此时很多行为习惯和心理上的教养还未到黄金时期,所以新手家长们绝大部分的精力,都应该放在安全和健康方面。
带孩子时,不管有几个大人,自己永远应该是第一看护人。不要等到意外发生后再痛心疾首,多少家长都曾经以为同行的其他亲人在看管孩子,却发现其他人也这么想,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要保证孩子不离开自己的视线,多注意周围情况,这样会减少意外发生的可能。
同时,多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照顾孩子的时候不要心不在焉,也不要一边做别的事情。现代人喜欢随时随地玩手机,可是孩子会感觉到你的心不在焉,对于能够交流后的孩子更是如此。不要让你的孩子感到伤心,觉得爸爸妈妈比起和自己聊天、玩耍更愿意玩手机。
2、 安全地吃,安全地玩
一方面是食品安全。注意孩子有没有食物过敏问题,一旦发生意外要及时就医,因为严重的食物过敏可能致命;少给孩子吃零食;孩子生病不要随意吃大人的药。因为服药不当每年造成残疾的孩子都有很多,别让悲剧再发生。
另一方面是游戏安全。比如,不要跟孩子玩危险的亲子游戏,也不要让别人同孩子玩,像抛高高之类的游戏危险指数都很高。尤其是小宝宝,骨骼还未发育完全,更须注意。
3、不要开过分的玩笑
不仅是父母,即便是亲戚也不许。诸如“你是垃圾堆捡来的”、“你妈妈不要你了”、“你爸妈把你送我了”,遇到这样逗孩子的人,一定要坚决明确地告诉他们,不能和孩子这么玩,这关乎孩子心理的安全感。如果宝宝为此失落难过,父母一定要进行安抚。
4、让孩子“浸润”在好的故事和美的享受中
尤其是对比较小的宝宝,“浸润”式的学习成了唯一的方法。把孩子泡在优秀的故事中、泡在古典音乐里、泡在诗词里、泡在英文环境里……毋需赘言,长大后他们自然能体会、喜欢,甚至爱上他们幼年所接触到的这些内容,这些优质的内容也会在无形中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力。我们在做的一些诗词产品,还有每天给孩子读的经典故事,都是为了让他们体会美。甚至很多优秀的绘本就能帮家长解决孩子的一些令人头疼的所谓 “毛病”。
育儿是快乐的。孩子第一次笑、第一次叫“爸爸妈妈”、开始学走路,读了一本故事书……,孩子会成为我们的快乐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