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基本上每个人都至少能够说上那么一两句普通话,这当然是把不经常接触普通话的人都算在内了,可以说,普通话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
不过,我们现在不同地区的人交流可以用普通话,但是在古代,并没有这种普通话,那么古时候的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用的都是什么样的话呢?古代有没有相当于“普通话”一般的通行话存在呢?就好像关羽说的山西话,曹操老家是安徽的,他让关羽下马受降关羽能听懂吗?总不能作战还要带着翻译吧。
其实在古代虽然没有普通话,贵族之间也要专门学习一种通用语,这就是从先秦时期开始在诸侯大贵族之间普及的雅音。但是具体雅音是按照哪种方言来发音的却因为历史太久远而已经无法找到正确的发音方式。
秦国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开始统一文字,当时的官方话是陕西话,但是却并没有推广于全国。各地还是说着不同的方言,但是从秦朝开始,应该是定都在什么地方,就以什么地方的语言为官方语言,人人都要向此靠拢。
唐朝的官话据历史记载是融合了洛阳口音的切韵,这不是皇帝定的,而是隋朝的大学者们经过考证后奠定的基础。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中原人为了逃避战乱而向东南沿海迁移,所以当时唐朝的雅音保留了一点客家话和潮州话。
到了宋朝因为定都开封,当时的雅音就是河南话,满朝文武夸人的时候,满口说“中,你真中”。元朝时中国历史上接受汉化最少的一个朝代,从皇帝到大臣说的都是蒙古话,他们连汉语都不会说,就更别提普及官话了。
而到了明朝,因为建都南京,所以南京话成了官方语言,当时学生在国子监摇头晃脑的读书用的都是南京话。而随着明都改为北京,又将南京话带进了北京城,到了清朝,满族虽然有自己的语言,可是接受汉化的速度却非常的快,当时很多当官的还是讲南京话,但是当时的官话里已经融合进了更多的北京腔调。
清朝末年,曾有语言学家朱文熊将各省通用的语言定为普通话,而官话因为不止是当官的会说而失去了原本的含义,所以被改称为了国语。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推行普通话,曾经的官话洛阳话和陕西话据说都参加过评选,可是最终还是将普通话的标准音定为了北京语音。这才形成为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
在古代官话的性质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
汉族的先民开始时人数很少,使用的汉语也比较单纯。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展,或者集体向远方迁移,或者跟异族人发生接触,汉语就逐渐地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汉语方言分布区域辽阔,使用人口在9亿以上。
官话方言
通称北方方言,即广义的北方话,一般所谓"大北方话"。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话,因而有"官话"的名称。实际上它是汉语各方言区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通行地域 官话方言通行于长江以北各省全部汉族地区;长江下游镇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带;湖北省除东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区;广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少数民族区域以外的全部汉族地区。此外,在非官话方言区中。还有少数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话方言岛。如海南岛崖县、儋县的"军话",福建南平城关的"土官话",长乐洋屿的"京都话"等。使用人口 7亿以上。
分区 官话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 4个支系,即4个方言片(或称 4个次方言):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
其实在古代,各地也是有方言的存在的,不过幸好在秦始皇时候统一了文字,这个壮举可以说是非常伟大的了。即使各地有方言口音的差异,也可以通过全国统一的文字来进行沟通,而且古代也有通用的语言交流,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古代一般说的是方言,不过各个朝代都有所谓的“官话”也就是京城官员所用的语言。当然没有现在普通话这么普及啦。所以民间还是用 方言的多。
在任何时代都方言,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一直都有各地的方言。普通话只不过是通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