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汉称帝为刘备称帝提供了合法性,刘备称帝非常名正言顺,自然顺利。刘备的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在他起家时候没有什么作用。但曹丕篡汉后,却让刘备称帝名正言顺。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存在的大一统帝国,西汉被王莽篡夺后,又经历了刘秀的中兴,再次建立东汉。在汉末时代,人们还没有把改朝换代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认为大汉朝会永远存在还会再次复兴的想法,影响力很大。
曹操发展势力时,打着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旗号,手下聚集了大批依旧忠于汉室的人物,这些人和曹操本质上是同殿为臣的合作关系,并不愿意拥戴曹操取代汉朝。最典型的人物,就是曹操集团的第二号人物荀彧。荀彧和曹操的关系,更类似合伙人而不是君臣。
曹操既然打着拥戴汉室的旗号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势力,等自己企图取代汉室时,因为曹操拥戴汉室才聚集在曹操属下的人,如荀彧自然会反对。
如果是四世三公家族根基深厚的袁绍战胜了曹操,想取代汉室遇到的反对力量则会小很多。
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个身份在汉末基本没啥意义,中山靖王距离刘备的时代已经300年。中山靖王本人都有100多个儿子,当时能够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的人估计已经有万人以上。刘备这个中山靖王之后,已经和普通平民差不多了,在当时被视为出身低微边郡武人,远不能和袁绍曹操这样的大族子弟相比。刘备能有后来的成就,靠的是自己的能力和奋斗。演义中的皇叔身份,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曹丕篡汉后,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对刘备终于有点作用了。有光武帝刘秀再兴汉室的先例,汉室被曹丕篡夺后,身份已经很疏远的刘备效仿光武帝刘秀,称帝延续汉室,立志作为远支宗室再次统一天下,在当时是很名正言顺的事情,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孙权不姓刘,称帝就麻烦很多,在刘备称帝很多年后,才终于完成了称帝。
最佳答案
荀彧在朝廷中,做了多年的曹操代言人,他一直以匡扶汉室为信条来做事情,当曹操要做“魏王”的时候,无疑是改变了初衷,而荀彧作为中间人,无疑是要重新“站队”的,但是他又代表了一批东汉旧臣的利益,如果对曹操称王一言不发,就是有负于人,所以依照他的品行,还是规劝了一下曹操放弃称王的想法。
就像刘备征讨荆州,诸葛亮虽然心里觉得不可以,但是他是荆州那些人的利益代表,所以不能公开反对。当他们的决定关乎众多人存亡的时候,就无法轻易地做一个选择了。
如果荀彧支持曹操称王,无疑就是否定了自己几十年的所作所为,人格上的代价太大了。就是曹操,恐怕也会轻视他。孙权当皇帝时,不还借机讽刺了一下立场不坚定的张昭吗。
封侯,是爵位,有采邑。就是几千户的收入,归他所有,待遇比一般人要高,而且能传子孙,官职是不能传子孙的。
魏王能建“社稷”,就是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形成独立的王国,简单的说,是魏臣就不是汉臣了。虽然名义上有从属关系,但是由于东汉缺乏控制力,实际上这就是代汉的前兆。
和侯爵,官职一样。王爵可以传子孙,丞相不能传子孙。王爵的封地待遇很高,而且独立,丞相仍然是汉臣,要拿俸禄过日子。魏王死了,魏臣还是魏臣,丞相死了,丞相的手下就不见得还是下任丞相的手下了。
汉代规定非刘姓称王天下共击之,曹操是公然违反汉朝的国策,而刘备称帝是因为大汉已经不存在了,需要有人将大汉重新建立,所以没有人反对刘备。
因为刘备有这汉室皇叔的身份,是正统的汉皇后裔,所以才没有人反对他称帝。
因为刘备是汉室的后裔,别人都觉得理所应当,而且刘备仁德,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