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泰戈尔的阅读答案 在线等~!!快啊~!!!!

2025-04-06 09:24:3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这首诗的第1~3句描写的是儿童对远方的憧憬、对交流的渴望以及对神秘事物的向往,诗句中“我”将“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写在纸船上,放入急流的溪中,想让异地的人知道我是谁。这天真的举动显示了儿童独特的心理逻辑,作者抓住了“我”的这一举动,将一个小小的心灵巧妙地呈现了出来。我们要特别注意第一句中的“每天”二字,这说明这种行为并非偶一为之,而是常常去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的憧憬与向往有多深。

诗的第4~6句描写的是希望,作者通过儿童幼稚心灵中的向往写出了小主人公“我”的天真可爱之处,“我”把园中长的秀利花载在小船上,看着它慢慢地漂远,希望到夜里纸船能把秀利花平安地带到岸上,这朴素而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表达了“我”对这些花的关切、珍惜之情,在“我”的眼中,花并不仅仅是花,还是一个小伙伴,一个平等的、有生命的生物,它需要细心呵护,“我”希望它能够平平安安地回来,“平平安安”这四个普通的字在这里便有了更深的含义,让人看到了这个小主人公对花儿特殊的喜爱,以及独特的关心方式。这种与生物平等的想法,既与泰戈尔的思想有关,也与儿童的独特思维逻辑有关,诗人以赤子之心将其细腻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得以重温与万物交流的童年时光。接下来“我”仰望天空,看到了天上小朵的云,由此产生了奇妙的联想:“我”把天上小朵的云看成鼓着风的白帆,最奇特的是“我”还想像天上有游伴把它们放在河里来与“我”的纸船比赛。这一想像美丽奇幻且符合儿童的好奇心理,使天上玄妙的世界接近了大地,而地上的世界又恍惚是在天上,天与地在这一瞬间被拉近了,此时天光水色、白云纸船交织在一起,而“我”则陶醉在其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这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也是一个可以让读者的想像自由翱翔的空间。

诗的第7~8句写的是“我”的梦幻。此时的小主人公已经入睡了,脸埋在手臂里,但他在睡梦中又看到了纸船。这只梦幻中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而睡仙坐在“我”的纸船里,带着装满梦的篮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梦中的梦,诗人在这里又翻出了一层转折,这梦中的梦盛放在篮子之中,与睡仙一起乘坐纸船远去,他们要去哪里呢?“我”没有说出,诗人也没有点明,但重要的或许不是要到哪里去,而是这种要到哪里去的憧憬,这是一个儿童的幻想,象征着他小小的心灵对成长的渴望,对远方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全诗在这里结束,表达了作者对这幼小而纯真的心灵的默默祝福。

整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天真的儿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一贯关注的爱与美的主题。这赤子之心的纯真表现,能唤醒读者心中的温情。贯穿全诗的一个意象是纸船,全诗以放纸船开始,以在梦中见到纸船结束,中间则是放纸船时的情景与联想。纸船在这里既是小主人公的小小寄托,也隐喻着通往外界与未来的媒介,小主人公正是在与纸船的关联中表现出了他的好奇与纯真。整首诗自然、纯朴而优美,具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风格。这从诗中所采用的一些意象中也可以体会出来,如溪、村庄、园中、秀利花等等,这些自然或与自然较为接近的意象,为整首诗营造出了一种朴素而单纯的氛围,它们与天真的小主人公,与放纸船的稚气行为结合在一起,在和谐中将主题凸现了出来。

这首诗采取的形式不是格律体,而是散文诗体,这一形式使得这首诗在表达上更加自由,但并不因此缺乏诗意。其实在每一个句子之中,在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节奏与韵律,这种节奏与要表达的意象、主题自然地融为一体,成就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回答2:

1.(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
;希望这些黎明开的秀利花能在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希望天上的船也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梦想我的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的浮泛前去;梦见睡仙坐在船里。)
4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
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八,二十七,1923太平洋舟中
希望您能满意!

回答3:

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颠簸中驶向陌生的国度。此去远涉重洋,相去万里,要隔多久才能回到母亲怀中?尽管船外是美丽壮观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独、惆怅的诗人,无心欣赏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热泪,在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尽管风高浪急,纸船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叠着,希望总会有一只能飘流到日夜想念的母亲身边。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诗歌第一、二节便写叠纸船、抛纸船:“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的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由来已久;“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表明所叠纸船的数量之多,也表明对母亲的思念之深;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实际上不可能,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但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亲那儿!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其实,这一问题已经并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第三节诗,诗人思念至极,展开想像:“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的无端入梦。”纸船漂不到母亲的身边,就进入母亲的梦中吧!“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点明题旨,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令人怅然不已。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笔。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1.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

  一个人如果有初次离开母亲远走他乡的感情体验,就能深切地理解这首小诗的感情。一直在母亲身边,习以为常,感受钝化了。一旦远走,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想念妈妈的滋味,最是难受。有这样的体验,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泪。

  2.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诗歌抒情总要借助某种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无法与母亲通音信,惟有幻想纸船能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纸船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1921年在桑蒂尼盖登创办国际大学。用孟加拉文写作,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选自《辞海》,1999年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