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具体点,告诉我你需要哪方面的丰都历史吗?
概况:丰都是著名的旅游名城,周属巴国,曾建“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 丰都县鸟瞰
(公元90年)建县,以“鬼城”扬名海内外,被誉为东方“神曲之乡”。境内有名山、雪玉洞两个4A级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双桂山、鬼王石刻等众多景点,年均接待游客百万人次以上。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了民俗文化观光区、龙河流域自然风情旅游区、新县城旅游综合服务区三大旅游景区,2005年全县旅游直接收入8500万元。
历史沿革
周时,境地属巴国,曾建“巴子别都”至秦,属巴郡枳县(今涪陵);西汉,属益州巴郡枳县, 东汉和帝永元二年(90),分枳县地置平都县(重庆丰都县),治所倚平都山(名山),故名。初置隶益州巴郡;献帝初平元年至建安五年(190-200)隶益州永宁郡。 三国蜀汉延熙十七年(254),平都县并入临江县(今忠县)。 恭帝义宁三年(618),自临江县分出置丰都县,隶临州,治所丰民洲在平都山下。 唐贞观八年(631),丰都县隶山南道忠州;天宝元年(742),隶山南东道南宾郡;乾元年(758),隶山南东道忠州,至五代前蜀、后蜀,隶忠州。 北宋真宗时,丰都县隶夔州路忠州南宾郡,徽宗政和元年(1111),复并入临江县(今忠县)。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丰都县复置,度宗咸淳元年(1265),隶夔州路咸淳府。 元时,丰都县隶四川行省重庆路忠州。明洪武十年(1337),丰都县并入涪州,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1380年复。 清康熙十三年(1674),丰都县为吴三桂军占领;十九年(1680)清军收复,雍正十二年(1734),隶忠州直隶州;嘉庆七年(1802),隶川东道忠州直隶州。 辛亥革命时(1911),丰都县隶重庆蜀军政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隶四川省忠州;民国2年,隶四川行政公署川东道;民国3年,隶四川 巡按使公署东川道;民国17年,直隶四川省;民国24年,隶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丰都县隶西南区川东行署区涪陵专区;1952年9月,隶四川省涪陵专区,1958年改县名为丰都,1968年至1995年,丰都县隶四川省涪陵地区。 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恢复为中央直辖市,丰都县属重庆直辖市至今。 1997年,丰都县面积2901平方千米,人口74.9万,辖17镇13乡。县政府驻名山镇。 2000年,丰都县辖三合、名山、虎威、社坛、三元、许明寺、董家、树人、十直、镇江、高家镇、兴义、双路、江池、龙河、武平、包鸾、湛普18个镇;崇兴、仁沙、青龙、双龙场、保合、龙孔、都督、栗子、三建、厂天、三坝、太平坝、暨龙13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74054人,其中:名山镇75588人、虎威镇26130人、社坛镇48791人、三元镇23237人、许明寺镇19259人、董家镇28799人、树人镇29432人、十直镇41913人、镇江镇12786人、高家镇38506人、兴义镇35130人、双路镇18355人、江池镇17940人、龙河镇51403人、武平镇15642人、包鸾镇28913人、湛普镇10694人、三合镇35905人、崇兴乡20057人、仁沙乡30874人、青龙乡12947人、双龙场乡21165人、保合乡27123人、龙孔乡25719人、太平坝乡4404人、都督乡3983人、暨龙乡12266人、栗子乡13188人、三建乡13957人、厂天乡16778人、三坝乡13170人。 2002年5月14日,撤销厂天乡,设立南天湖镇(渝府[2002]61号)。2002年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77.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3万人。辖19个镇、12个乡:三合街道、虎威镇、社坛镇、三元镇、许明寺镇、董家镇、树人镇、十直镇、镇江镇、高家镇、兴义镇、双路镇、江池镇、龙河镇、武平镇、包鸾镇、湛普镇、名山街道、南天湖镇、兴隆镇、仁沙乡、青龙乡、双龙场乡、保合乡、龙孔乡、太平坝乡、都督乡、暨龙乡、栗子乡、三建乡、三坝乡。共有26个居委会、344个村委会。 2008年1月,重庆市政府(渝府[2008]1号)批准同意撤销保合乡,设立保合镇。 2009年初,撤销镇江镇,划归名山镇。调整后,丰都县辖19个镇、11个乡。2009年12月4日,重庆市政府批准同意丰都县撤销三合镇、名山镇、仁沙乡、龙孔乡、暨龙乡、崇兴乡,设立三合街道、名山街道、仁沙镇、龙孔镇、暨龙镇、兴龙镇。调整后,丰都县共辖30个乡镇街道,其中7个乡、21个镇、2个街道。
丰都名山“鬼城”
鬼城名称来源
汉唐以来,丰都县的名山就被称为“鬼城”,从那时起,丰都这座长江北岸上的小县城,以其神秘的面貌和众多的传说名扬天下,成为长江黄金旅游线上一处饱含中国文化内涵的风景名胜,引人探幽。历代骚人名士,羽流迁客纷至沓来,登山揽胜,游览题吟,在“鬼城”中留下了层层足迹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在丰都“鬼城”旅游,导游一定会给你介绍两个人,因为在把丰都称为“鬼城”的众多传说中,他们功不可没。
这两人一个叫阴长生,一个叫王方平,相传从汉代起,他们曾先后在丰都县城东北角的平都山也就是今天的名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到了唐代,有人误将“阴”和“王”两人的姓连在一起,成为“阴王”,再讹传为“阴间之王”,于是丰都就成了“阴曹地府”。 下笑世上士 沉魂北丰都 这是诗人李白游览丰都名山“鬼城”之后留下的诗句。 如今,李白的诗句成了丰都名山“鬼城”的一幅名联。向世上之人昭示一个关于生与死、来与去的人生道理。 丰都,这颗长江之珠,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是中国最有特色,最有名气的历史文化小镇,以其作为阴曹地府所在的丰富的鬼文化而蜚声古今中外。这里流传着许多鬼神传说,《西游记》、《聊斋志异》、《说岳全传》、《钟馗传》等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对“鬼城”丰都均有生动描述,颇富传奇色彩。
名山
名山原名“平都山”,因北宋苏轼题诗“平都天下古名山”更名。海拔287.3米,面积0.45平方公里。相传汉代有阴长生、王方平两人曾先后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道家就把这里列为道都的“洞天福地”之一。至唐代,有人误将“阴”、“王”两姓联缀为“阴王”,于是名山就逐步被传说附会为“阴王”(阴间之王)所居之地,即演变成“阴曹地府”的鬼都了。并随之陆续建起了许多与“阴曹地府”相关的寺庙殿宇。有哼哈祠、报恩殿、奈河桥、玉皇殿、百子殿、无常殿、大雄宝殿、鬼门关、黄泉路、望乡台、天子殿、二仙楼、城隍殿、九蟒殿等30多座。山上还有苏轼、陆游、范成大等历代名人的碑刻题咏。 参观完名山的阴世鬼都之后,人们踏过跨在两山之间的壮观的仿古建筑铁索吊桥--“阴阳桥”,就到了“阳间”双桂山。双桂山高401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它风景优美,绿树茂密,流水潺潺,曲径通幽,建有孔庙、鹿鸣寺、苏公祠、玉鸣泉等楼阁泉池。还建有纪念周恩来的“恩来亭”,纪念刘伯承早年在丰都讨袁护国的“护国亭”,纪念贺龙的“贺龙亭”等。 丰都名山林木幽胜,风景如画。古木掩蔽的翠绿丛中,石径曲回,庙宇重叠。历朝历代的人们在沧桑的岁月积淀中,凭着丰富的想象和心中的奢望在名山之上,日积月累修建了阴阳界、奈河桥、十八层地狱等众多的景点,并根据道、佛、儒教的学说,塑造了大量的人、鬼、神的形象,同时把人世间原有的机构和设施一一搬到了阴间,构建了自身想象中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阴间政府”,充分发挥“阴间政府”的职能,把人不能在阳间实现的愿望和理想以及种种恩怨都放到阴间解决,用自己心中的理想鬼神去惩恶扬善,使理想的鬼神成为人们生存的精神支柱。因为在他们心中相信善恶之人是存在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 传统中国迷信颇多,传说人死之后阴魂不散,都要到长江北岸的丰都“鬼城”这个地方来报到,在这里接受“阎罗天子”的审判,判定功罪善恶,安排来世去向。这些游动的亡魂手持盖有“阴司”、“城隍”、“丰都县府”三枚大印的“路引”(通行证),匆匆赶到丰都“鬼城”转世升天,不敢耽搁,否则来迟一步就会成为孤魂野鬼,永无宁日。
奈河桥
奈河桥是丰都鬼城中一个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地方。
它位于丰都名山寥阳殿前,由三座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石拱桥并列而成。桥面窄小,青石铺砌,略成弧形,每次只能行走一人。桥的两侧石栏雕花,桥下为一方池塘。桥头设有关卡,由阴间厉鬼日游神和夜游神昼夜把守。 民间传说,奈河桥是人死之后,到阴间报道的必往之路。如果人活着的时候品行端正、行善积德,那么就有神灵保佑平安过桥;如果人活着的时候品行恶劣、行恶积怨,那么亡魂就会打入桥下血河,被池中铜蛇铁狗狂咬。《丰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这样的描述: “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人的亡魂可以安全地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的亡魂可以通过中间的桥;恶人的亡魂则过下层的桥”。恶人过桥时,都会被守桥的厉鬼识破拦住,并推往桥下“波涛翻滚、血水横流、腥风扑面、尸骨满布”的血河。 很多来丰都名山“鬼城”旅游的游客喜欢从桥上顺利走过。认为走过此桥,死后就能免受再过奈河桥之苦。于是,他们在过桥之前烧香化纸,施舍钱物,愿神能庇护。而庙里僧尼更是生财有道,故意在青石桥面上泼上桐油,使过桥香客行步艰难,常常滑倒,诚惶诚恐,这样一来,奈河桥也就多了神话的色彩。
奈河桥渊源
奈河桥是名山“鬼城”中的难得的一处古迹,建于明代,距离今天已 奈何桥
有500多年的历史。 “奈河”在佛教中是地狱里的河名。把奈河桥编撰成故事,旨在教化活着的人多做好事、行善积德、造福人类,来世方能转世升天。 古人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早已不足为训,但是作为名胜古迹和宗教文物来观赏,丰都“鬼城”却是其它寺庙所不能替代的。如果你来丰都旅游,不妨去名山“鬼城”走走这座奈河桥。
抗战期间日本飞机在丰都犯下的罪恶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数以千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财产损失更是天文数字。由于日寇飞机从武汉空军基地起飞对重庆城实施狂轰滥炸,故地处沿江的丰都县城亦深受其害,屡遭轰炸。据统计,从1939年至1942年4年间,丰都被炸死亡103人,伤481人,财产损失巨大。现将历次日机轰炸丰都的罪恶事实照录如下: 1939年6月13日,三架日机临空投弹,爆炸声打破了丰都城的宁静。人们惊恐万状。所幸敌机初临丰都,投弹不准,多数落入长江,有两枚投在河坝泥塘内。此次轰炸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为日寇在丰都的狂轰滥炸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1940年8月6日,天气晴朗。上午十一时,防空警报大作,人们惊恐四散。顷刻间12架敌对机飞临,三机一伍,俯冲投弹,爆炸声如雷。中城路、中正路、丁字街、冉家石坝等处浓烟四起,火光冲天。人们呼儿唤女哭爹叫娘。中正路被烧毁过半,国民党师长陈兰亭的公馆顶层亦被炸毁,损失巨大。 1941年8月8日,十五架敌机投弹十八枚,8月10日十二架敌机投弹十一枚,8月23日,二十四架敌机集中投弹五十多枚,燃烧弹五枚,整个县城爆炸声响成一片,震耳欲聋。王爷庙拐,城隍庙街、丁字街、中城路、衙门口、管驿门等多处被炸,火光冲天。未及躲避者,被炸得血肉横飞,身首弃处。王爷庙拐一妇女手脚被炸断后飞出数丈远落地。惨不忍睹此次轰炸共计死亡37人,重伤150人,炸毁房屋463间,损失折合403万元。不少人家破人亡,无家可归。县防护团总干事到耕在指挥救火时被炸弹击中以身询职。同年,日寇飞机还轰炸了高镇,致一死一伤。 1942年秋,日寇空中攻势愈加疯狂。6—7月,日寇六次轰炸丰都县城。6月14日中午,一批敌机投下炸弹及燃烧弹,中城路、丁字街、等处民房着火,浓烟弥漫。此次轰炸共死亡31人,伤200余人,许多街段被轰为平地,损失惨重,9月6日,28架敌机轰炸丰都,当场炸死11人,伤30多人。 日寇的暴行激起了丰都人民的极度愤慨,广大丰都青年积极奔赴前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彻底打败了曾经猖獗时的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关事不忘,三事之师”,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旧中国沦为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应当倍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努力发展经济,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丰都县档案局 陈博)
道教传说
道教名山。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城东北隅。亦称丰都名山,又作酆都名山。相传汉代王方平、阴长生两人曾先后于此山之中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人误读“王、阴”为“阴王”,讹传为“阴间之王”,酆都乃“阴曹地府”。山上昔有天子殿、灵霄殿、二仙楼、奈何桥、望乡台、报恩洞、五云洞等名胜古迹。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记载,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四十五福地。
你可以选择你需要的,如有遗漏,那只能等下星期日,我休息的时候在回答你,或者找别人救助一下。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