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 解释一下下面的名词解释 和一些问答题 高分悬赏 谢谢

2025-02-23 04:34:5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一,名词解释
平送仄不送:
汉语语音因时而异,会发生历时的变化。中古的十个全浊声母到现代普通话中都已悉数消失。在这个过程中,从中古语言到现代普通话——实则是在大多数汉语方言里,浊(包括全浊与次浊)的塞音、塞檫音(奉、杜、薄等)遵循了一个平送仄不送的规则,即在遇平声字时,这些音都读送气音,反之遇仄声字都不送气。
二呼:
指中古只有合口呼与开口呼二呼。 凡是韵头是【u】或以【u】做主要原音的都叫合口呼,反之为开口呼。(如 黄、欢、万、杜为合口音,擦、以、二是开口音)
四等:
由于古代尚无今天的“四呼”之说,就只有在开合二呼的基础上继续分析韵头,也分析主元音。这样使得古人对韵类的分析更加精确了,我们才得以拟出古音音值。在韵图中,同一个韵部
或几个关系密切的韵部被分别列入四行格子,从上到下由洪而细。“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一等主要是一些后元音,如u,o这些,发音部位靠后,听觉洪亮;二等主元音是一些半低元音,如a这些,听觉次洪;三等和四等都细,都有前高元音做介音,如 i,在主元音上说,三等较四等为低,故是细中之大。
入派四声:
中古时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其实一般认为是在明初消失的。入声字就树倒猢狲散,纷纷投靠其他声调,元代时的规律是:全浊声母的入声字归阳平声,次浊声母的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的入声字归上声。但现在在普通话中,除前两条几乎相合外,清声母的入声字又各奔东西了,散入四家,形成了杂乱无章的面貌。
尖音和团音:
在十八世纪时,出现了由中古 见系字(g k等)、精系字(z c s)两组声母分化出 j q x 的字的合流情况,由于见系字分化已久,而精系字刚刚分化,当时有音韵学家就不承认后者,让大家把新分出的精系 jqx读回zcx,他们把前者叫团音,后者叫尖音。
平分阴阳:
中古时,平声只有一类,就像今天晋城方言一样,后来浊音清化,平声于是分为阴平、阳平两组。清声母的平声字读阴平,浊声母的平声字读阳平。
二、论述
广韵二〇六韵(字太多,我只打平声韵以赅上去入,你自己准备其他仄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祭(去声)泰(去声)佳皆夬灰咍贿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耕庚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阳声韵就是韵尾有m n ng 的韵(东、冬、耕、阳、真、欣、阮、震、侵(-m)、盐(-m)、咸(-m)等是),入声韵就是韵尾是-p -t -k 这些塞音韵尾的韵(屋(-k)、叔、节(-t)、日、缉(-p)、叶等是),其他的是阴声韵(鱼、之、旨等)。你自己总结吧。很简单
中古十六摄是:通 江 止 遇 蟹 臻 山 效 果 假 宕 梗 曾 流 深 咸
至于韵目代表字太多啦, 我时间不够。不如你自己翻翻书,倒快些。

回答2:

太多了,答不完呢,挑简单的说说。
平送仄不送就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二呼是开口呼和合口呼,现在是分四呼的,是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四等是一等没有介音,二等介音r,三等介音j,四等介音i。江永说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是发音问题。
入派四声是说古代的入声字在现代已经消失了,分别派入今天的四声之中。
尖音就是j,q,x三个字母,有人发音会有s的声音,在戏剧戏曲中常常提到和存在。
平分阴阳是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
广韵的206韵我是会背,但是写太麻烦,好多字也打不出来。你还要自己学习。
16摄是:通江只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