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改革:
方向从上层政治向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改革的领导力量,也是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党可以通过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来引导其他领域民主政治的发展或者对其他领域民主政治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同时,在推进政治改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把改革中取得成效的经验措施制度化,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长期机制。
例如,当前开展的反腐败和转作风工作已经有了很好的效果,政府机构改革及其职能转变也形成了明确的思路,如果能通过制度或者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就可以更有效地巩固改革的成果,并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入展开。
自下而上改革:
从基层建设到政治建设。中国基层民主建设取得的成就也可以对中国政治改革起到一种自下而上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基层民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日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体系,许多地方还在地方政府创新和基层政治管理创新方面进行了探索。在改革过程中,也要认真提炼基层政治实践好的经验,并使之上升到制度层面,或者在行之有效的范围内进行推广。
扩展资料:
改革方向:
第一,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国家已经不能完全垄断各种社会资源,社会组织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中国国家与社会结构的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国家的力量过于强大,而社会的力量过于弱小的局面并没有完全改变。
第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推进政治廉洁。政治廉洁意味着公共权力规范、公正和健康运作,公共权力服从和服务于公共利益和大众利益,而不是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要建立起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从制度上保证行使权力的主体廉洁奉公,执政为民,从源头上防止权力腐败;要制定合理的资源分配制度,杜绝公职人员以权谋私和公权私用,防止公职人员享有特权和特殊待遇,消除权钱交易、贪污腐化、生活堕落等各种腐败现象。
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行使相对独立和相互制约。同时,也要建立和健全对权力的平衡和制约机制,从而防止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
第三,加强政治文化建设,促进公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浓厚的大一统观念和君权思想,这种文化与现代政治理念存在严重的冲突。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负面因素仍然有着深刻影响。有些领导干部存在严重的个人独裁和家长制作风,习惯一言堂,听不得反面意见。中国普通老百姓也觉得民主、自由、人权等这些观念都是舶来品,不少人甚至认为这些东西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改革并重 (2)
改革既包括自上而下的改革,也包括自下而上的改革,但以前者为主。
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指由统治阶层或政府主导的改革,这种改革通常是政府或统治阶层认识到社会或政治制度的缺陷和问题后,采取措施进行改革。自下而上的改革则是指由社会底层或民众主导的改革,这种改革通常是社会底层或民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认识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提出改革方案,推动政府或统治阶层采取措施进行改革。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自上而下的改革发挥了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通过顶层设计、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式推动改革开放,引领和指导全国各地的改革实践。同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社会底层和民众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向上级政府和社会反映问题和诉求,推动政府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如果是说前面六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那么,英、法、美、德是自下而上,俄是自上而下,至于日本,现在学术界还有争议,但普遍说法是自上而下。
此外,中国如果指80年代的改革开放就是自上而下,但普遍认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自下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