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100/(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
注: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同期出院患者人数×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全院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每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总和。
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方法,DDD值根据《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新编药物学》第17版及药品说明书并结合临床用药的习惯确定:
某个抗菌药物DDD数(DDDs)=抗菌药物消耗量(g)/DDD,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ntibiotics
Use Density.AUD)以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所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即DDD/100人天)表示。
扩展资料
药品的总剂量,是指对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药品分别计算其总剂量(g),最后求和得到该品种消耗的总剂量(g)。
DDDs:用药频度(累计DDD数)。DDDs=该药年销售总量(g)/该药的DDD值。DDDs可反映不同年度的用药动态和用药结构,DDDs越大,说明该药的使用频率越高。
DDDc:限定日费用。DDDc=该药年销售总金额(元)/该药的DDDs值。DDDc代表药品的总价格水平,表示患者应用该药的平均日费用。DDDc越大,表示患者的经济负担越重。
DUI(drug utilization index)药物利用指数,是以DDDs除以实际用药天数,可作为判别临床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若DUI大于1.0,说明医生日剂量大于DDD,用药不合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DD(defined daily dose):成人限定日剂量。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表达方式:如计算某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它的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即为该医院住院患者消耗的所有抗菌药物DDDs相加;
计算某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它的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为该科室消耗的所有抗菌药物DDDs相加。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同期出院患者人数×同期住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1.首先先介绍一下DDD的来源
WHO在1969年制定了解剖-治疗-化学的药物分类系统 (anatomical therapeutic chemical,ATC),确定了将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作为用药频度分析的单位。并给其下定义为:用于主要治疗目的的成人的药物平均日剂量。我举各例子,阿司匹林用于预防血栓性疾病,通常日用量100mg,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它的DDD就是100mg,但如果是用于解热镇痛,则常用计量是500mg,DDD值就是500mg,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其实就是想告诉你,同一个通用名药物,适应症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其DDD值就有可能不同,当然ATC赋予的代码也是不同的。ATC代码和DDD值可以上WHO的网站免费查询,每年都有修订,要注意。形象的说,DDD值就是药物的一个治疗属性或者说参数。
2.再来说说为什么要用DDD
用金额来表示药品的消耗,无法对便宜的药和贵的药物做统一衡量,但如果用包装单位来表示用量,也无法对药物使用情况做统一衡量,因为每个药品的规格不同,用量也不同,并不能反映临床真实的需求。而DDDs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按照上面介绍的定义,用成人每日常用量作为一个用量单位来表示药品的消耗,就变得非常客观了。
3.怎么计算DDDs(药物使用频度)
直接举个例子说吧,阿司匹林,不管哪个厂家的,那种规格的,用于预防血栓性疾病,DDD=100mg,某医院1月份一共消耗35000mg阿司匹林(用量乘以规格就可以算出来),假设全部用于预防血栓性疾病,那么阿司匹林1月份的用药频度就是35000/100=350DDDs,如果用阿司匹林的用药金额除350DDDs,就可以知道某地区或者某医院阿司匹林每日患者需要承担的药费负担是多少,引申了一下哈!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首先计算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就是把医院某时期所有抗菌药物的DDDs加起来,哈哈,很简单吧,然后除以使用抗菌药物的人·天数,再乘以100,就得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了。还是举例说明,假设医院1月份出院5个病人,分别住了2,4,6,8,10天院,那么1月份住院人·天数就是30,假设1月份用了3种抗菌药物,DDDs分别是10,20,30,则累积DDDs就是60,所以1月份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就是(60/30)*100=200.
怎么样,纯手敲啊,希望问题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