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光,就是布置灯光,即根据电视节目的内容、主题,选择采用某些灯具及阻光工具,在整个拍摄场景中产生某种光线效果。这种光线效果要具备四个功能:
1.满足摄录技术上所需的照度、色温、亮度对比。
2.完成画面形象的造型,要化画面的平面结构,为视觉上的立体结构,表达物体的质感、立体感和画面的空间透视感。
3.利用光的方向、强弱、软硬及色调的配置,契合电视节目的主题、内容,帮助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4.形成一种意境,或造成一种特殊艺术效果。布光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布光所采用的方法。由于没有清晰的符合电视照明艺术规律的分类原则,因此许多灯光师对布光方法的语义感到有些模糊和模棱两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提起布光的方法,会有很多。例如:三点布光法、总体布光法、多主布光法、连续布光法、分区布光法、自然光效法、传统布光法、夜景布光法、虚拟布光法等等。我们认为,这些布光方法实际上可以分为具体方法和宏观方法两类。具体方法就是布光时为达到一个具体目的而采取的一些技巧和手段。如连续布光法、分区布光法、夜景布光法、。宏观方法则是从节目的整体出发,为达到一种意境或审美效果而选择采用的设计思路。在电视照明艺术中,作为其物质支持的照明技术和某些技巧性很强的具体布光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具备审美价值的布光设计才是其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决定因素。本文论述的布光方法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宏观层面上的布光方法。二.分类从宏观的层面分析,或从接近美学的视点观察,布光方法应分四种:三点式布光法、大平光布光法、虚拟布光法和装饰性布光法。
1.三点式布光法,是一种经典的布光方法。它用主光,副光,逆光对被摄者进行布光,有意识地在被摄者的面部造成阴影,使之有明暗变化,但整体影调并不超出摄像机的动态范围,而且还能使被摄者与背景明显区别开来。这种布光方法在具体使用中并没有把三种光固定在某个位置,它是按被摄者的脸型来确定主副光的位置,而且实际上在三种光之外还使用一些修饰光来掩饰或突出某种特点。这种布光法适合给单个主持人布光,便宜的摄影设备,被摄者一增多,光效不好控制。
2.大平光布光法,是指所有的灯不分主次,一律打向被摄者及背景,使被摄者及背景表面形成均匀的亮度,不突出同时也不掩饰被摄者及背景的特点,让观众一览无余。这种布光法适合被摄者相貌身材比较好或化妆服装很考究的拍摄情况。优点是基本上一次布好光,以后就不用再动了,而且可以较好地去掉阴影。缺点是光线没有层次感,没有光与影的韵味。
虚拟布光法是主要利用演播室的灯具和各种阻光工具模仿自然界某一种天气或社会生活中的某种光线,造成一种与自然仿真,雷同的效果,也可称为仿真布光法。这种布光法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应用最多。虚拟布光法的特点是:有唯一的主光方向。整个场景只有一个主光。当然,这个唯一的主光常常是由多个灯具造成,很少用一个灯具。不论主光、辅助光、逆光、效果光、修饰光,都有其现实依据,即都能在场景中找到光源。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光线;有什么样的光线,就必然有产生这种光线的环境。环境与光线融为一体,就象自然界或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场景,真实而自然。因此在实际节目制作中,灯光师与美工联系非常紧密,灯光师要参与景片设计,或者美工要参与灯光设计,俩人都要考虑布光的可能性虚拟布光法也适合谈话节目、虚拟演播室等。装饰性布光法,指利用某些灯光设备,在画面背景上产生抽象的图案,或者在场景中创造可以连续变幻的空间立体的“光”的造型,使之不仅产生照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成为拍摄场景的构成或装饰元素。这种图案和造型一般与电视节目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主要起装饰、渲染气氛的作用。
几种布光方法在实际使用中并没有截然分开,而经常是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的。但这种交融和渗透一般不会影响节目布光效果的整体审美取向,而只是一种局部的修饰或补充。比如,新闻节目中,现在普遍使用冷光源灯。冷光源灯具有亮度高、光线柔和均匀的特点,很适合大平光布光法的运用。国外用冷光源灯都是用“环形布光法”,也就是本文中的大平光布光法。国内的灯光师在此基础上把三点式布光法的概念用进去,形成一种柔和均匀、层次丰富的布光效果。这是三点式布光法和大平光布光法的融合使用。这种光线效果实际上接近高清电视系统中所需要的光线效果。顺便提一下,冷光源灯的发光特点很适合高清电视的需要,那么冷光源灯和高清电视系统的同时发明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