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盆地的形成主要经历了前中生代的稳定大陆边缘盆地、弧后前陆盆地,中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以及后来的复合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其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多期次叠合,多构造作用机制特点。与此构造背景相适应,合肥盆地也形成多套的生储盖组合。首先与盆地的最大沉陷时期相对应合肥盆地形成了多套的烃源岩,如前中生界的寒武系、石炭—二叠系烃源岩以及中新生代下侏罗统防虎山组、中侏罗统三尖铺组、上侏罗统黑石渡、下白垩统晓天组、白垩系新庄组和邱庄组以及古近系定远组等多套烃源岩。其次合肥盆地在中新生代生成了多套的储集层以及盖层,生储盖的良好配合为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并使生成的油气能够保存起来。再次合肥盆地多期次和多作用构造机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圈闭条件,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可能。
此外也由许多学者认为合肥盆地的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尤其是中新生带的运动)给合肥盆地的油气生成和聚集带来不利的影响(王果胜,段祥等,1997),甚至可能将合肥盆地的油气聚集条件完全破坏掉。这种可能是存在,然而作为一个勘探初期的盆地来说,对合肥盆地的认识还有很多的不足,而且构造因素往往具有两面性,中国的大多数含油气盆地都是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尤其是在中新生代,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大中型的含油气盆地,在这些盆地我们已经发现并建成了大规模的油田,因此合肥盆地也应该具有较大的含油气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