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实际上是战国六雄,韩国为什么不能称雄呢?

2025-04-28 23:06:5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很多人认为中国从140多个国家的春秋进入战国时代的时候,由于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就直接进入了战国七雄的局面,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在战国七雄最终成型是在公元前260年左右,在此之前,除七雄外还有一些大国,比如越国、巴国、蜀国、鲁国、中山国,还有宋国。小国也夹杂其间,如滕国、卫国、郑国、邹国等。


宋国是周朝开国时期便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国内子民基本都是商朝的后裔,文化和商业发达。孔子的祖辈就是属于宋国人。宋国国都是在商丘。宋国从周初一直到灭亡,传了34代君王,享国829年。春秋时期,宋襄公火了一把,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到了战国时期,宋国的老大不再称公,僭越称王了。宋国在宋康王率领之下达到了发展巅峰,东伐齐国、南击楚国、西败魏国,并且把滕国也给灭掉了,占领了它的地盘,号称拥兵5000乘的劲旅。


战国七雄中最弱的韩国根本没有单独击败魏国、齐国、楚国等大国的历史记录,但是宋国做到了,所以说宋国实力一点不差于韩国。宋国之所以没有成为战国七雄,第1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宋国灭亡的时间比较早。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魏国、齐国、楚国联合讨伐宋国,宋康王被迫逃亡,最后是死在了现在的河南焦作一带。相对于宋国而言,韩国是到了公元前230年才被秦国灭亡。韩国的灭亡时间比宋国迟了50多年,而整个战国一共才经历了200多年,所以说宋国灭亡时间太早了。中山国和越国他们的实力不见得比韩国差,但是他们也是因为过早被灭亡,所以没有出现在战国七雄的名单上。如果宋国、越国、中山国这些国家能够延缓几十年被灭,那么战国的格局就是十雄。


宋国虽然实力不差,但它基本上没有参与到战国连横合纵的战略格局的变化当中,其影响力相对于韩国来说是比较弱的。韩国无论是在战国初期还是在战国中期,都积极参与到与其他大国的战争之中去,比如马陵之战、伊阙之战、华阳之战、五国伐齐之战、垂沙之战等,都可以见到韩国的身影。战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战役长平之战,是因为秦赵两国争夺韩国的上党郡而引起的。韩国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虽然国力弱,但是一直参与合纵连横、纵横捭阖、想方设法延长自己的寿命。韩国对战国格局的发展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宋国却没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

回答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历史上较为璀璨而又混乱的时期,各个诸侯政权并起,天下大乱。也正是因为这大乱之世,才造就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进步,也让后人对这段时期的历史更加有兴趣。

相比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反而显得比较单调,主要便是七国混战争霸,这七国正是后世所说的“战国七雄”。

《史记索隐》中记载:“六国者,韩、魏、赵、燕、楚、齐是也。与秦为七国”。也就是说秦楚齐燕赵魏韩这七国并称为“战国七雄”。然而,战国时期并不是只有这七国,还有宋,卫,中山,鲁,巴蜀等,甚至还有春秋时期的小霸郑国。

七雄之中,大部分都在青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甚至都曾是战国最强之国。像齐楚两国,从春秋到战国一直是大国的存在。像魏赵两国,前者魏国,战国第一个变法崛起的国家,甚至把秦国都打到函谷关内不敢东出,赵国也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建立最早的军事化改革体系。像秦国更不用说了,横扫六合统一中原。这六国都在战国时期强大辉煌过,偏偏其中的韩国,仅有一个“劲韩”之称,并没有什么其他建树,为什么也能被称为战国七雄呢?

公元前453年,晋国上大夫之一韩康子韩虎与赵,魏三家联手,灭智家智伯瑶,三分智地。大概50年后,韩康子的孙子韩虔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史称“韩景侯”。就此拉开了战国的序幕,也因此韩国登上了战国历史的舞台。

1. 灭郑奠基础

战国时期最早一批被兼并的各个小国中,郑国可谓是最耀眼有名的,在之前春秋时期可谓是一大‘小霸主’。还在三家分晋时,韩康子韩虎的谋士段规就曾献言:未来三家分地,望主公必取成皋。而这个成皋在当时并不是所谓的富饶之地,取成皋的最终目的就是以此为跳板,灭郑。

由此可见,韩国早就有了灭郑之心。公元前423年,郑国当时的君主郑共公去世,韩康子的儿子韩武子贯彻“趁你病要你命”的思想,发难郑国,杀郑幽公,拥立了个傀儡君王。郑国就此失去了往日的小霸主的威风,逐渐落魄。

韩景侯韩虔继位之后,不满足于仅仅是挟持一个傀儡郑国,直接把灭掉郑国定为国家的头等大事。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是没落的郑国在最后落山之前也是‘光芒四射’的。在最后的挣扎之下,公元前375年,历经四代的努力,韩哀侯终于成功灭郑,韩国携灭郑之风,迁都新郑,奠定了战国时期的大国基础。

2. 继承过来的家底雄厚--铁矿资源

韩国得地得位来自于晋国,晋国可是真正的春秋霸主之一,不像前面说的郑国,郑国只是一个小霸,还没有到达霸主的地位。

然而晋国可不一样,晋国先祖是西周开国之君姬发与开国重臣姜子牙之女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在西周春秋那个重礼仪的时代,可谓是身世显赫。在春秋时,更是依靠打败一代霸主楚国,秦国登上霸主之位的。甚至后世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晋国就占了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可见晋国的强大程度。

魏赵韩三国瓜分晋国之后,可谓是继承了晋国的全部家底。韩国所分之地坐拥着当时最大的铁矿产地---宜阳铁山。

战国时期,可以说是青铜到铁器过渡的重要时期,大多数诸侯国的兵器制作都是用青铜作为原材料。青铜虽然色泽光鲜,耐摩擦,但是比较脆弱,所铸兵器大多数不能过长,易折。但是铁就不一样了,坚硬锐利,若是有较先进的冶铁技术和足够的铁矿资源,可谓是轻松打造一支强劲的军队。然而这两点,韩国偏偏都坐拥了。

战国著名的纵横谋略家苏秦曾说:“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 由此可见,一手握着宜阳铁矿,一手掌控先进冶铁技术的韩国可以说是天下的兵工厂,备受推崇。况且有材料说明:当时的韩弩最大的射程达到了六百步,而后世宋代的“神臂弩”的射程也才达到这个地步,远超当时以强弩著称的秦国。

强弩带来的就是强兵,《战国策》中曾概括性的描述韩国的军力“精兵二十万,厮屠十万。”由此可以看出,韩国实际的军兵作战能力可谓是不弱于其他七雄之国。

3. 继承过来的家底雄厚--地理位置

韩国继承的“家产”不仅有富饶的铁矿和先进的冶铁技术,还有地理位置。韩国所分土地之下,最著名的莫过于上党高地。

上党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座高地,地势险要,境内还有长治,晋城两座盆地,不仅易守难攻,还比较富饶,在韩国境内担当了屏障加粮仓的重大责任。

但是韩国的地理位置却有一些尴尬,但是正好是这尴尬之地,使韩国更有了一些些资本。

韩国属于四战之地,北西临魏国,东濒秦国,南接楚国,而这三大国,均是虎狼强国,战国最爱战争的三国都于韩国接壤。一旦发生争霸中原的重要战争,必定波及韩国之地。

乍一看韩国地理位置极其不好,可以说是日夜担惊受怕,不得安宁。但是仔细一想,正是这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韩国的七雄地位。

战国中后期,由于秦国的强势崛起,齐秦两国东西互相对峙,其余五国为求生存,时而联合秦国对抗齐国,时而联合齐国对抗秦国,而最喜欢干这事的就是魏韩赵三国。韩国占据着四战之地,由此不管是联齐还是联秦,都需要经过韩地。再加上韩国的兵工厂地位和诸国之间勾心斗角,所以没人胆敢灭韩,直到秦始皇霸气登场,横扫六合时,韩国才被灭亡。

4. 勉强的变法强国--申不害变法

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就是变法强国,“变法”是战国七雄中共通点,可以说是当时的潮流,未经变法之国都被早早灭国,更别提挂上“战国七雄”的威名了。

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命申不害变法,申不害以“术”治国,在变法的短短十几年时间里,韩国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兵力也依托变法和铁矿资源变得更加强盛,足以拥有扩张土地的实力。

即使申不害的变法最后失败了,但是也将韩国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韩国没像其他诸侯国一样在战国车轮的碾压下灰飞烟灭。

诸如如上四点,韩国虽然没逃脱秦始皇的一统之剑,但是凭借着各种微末的优势再加上不停的依靠合纵连横,转移六国注意力,得以撑到最后一批被消灭的诸侯国,更是登上了“战国七雄”的榜单。

回答3:

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许多人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耳熟能详。然而,真正的历史上所谓的战国七雄指的:齐国、楚国、秦国、魏国、赵国、燕国、韩国。为什么把韩国排在最后一名呢?

图片来源网络

因为三家分晋以后,晋国被瓜分为三个诸侯国:魏国、赵国、韩国。史称三家分晋。三晋之中魏国最强大、赵国次之,韩国是最弱小的。我们在看战国地图的时候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土面积、人口、城池数量韩国都是排在战国七雄倒数第一的,连燕国都不如。

图片来源网络

韩国还被魏国、赵国、秦国所包围,夹在中间处于四面受敌的境地。那么,韩国为何被一些人称为战国七雄之一呢?周震坤认为:可能和战国时期,韩国申不害变法,曾经让韩国在短时间内打过几场胜仗,灭掉了郑国威名远播。申不害在韩国变法改革,第一步就是整顿吏治,同时加强君主集权。当时,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拿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试刀。韩国君子雷厉风行地收回其特权,坚决摧毁其城堡,没收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申不害的这些举措都让韩国在短时间成为一颗“耀眼”的战国“明星”诸侯。

而且,韩国原本是晋国分出来的,因为晋国的缘故,所以韩国被人们推崇为战国七雄之一。然而,真实的历史上,战国时期也不是只有七个诸侯国,还有一些小国例如宋国、鲁国、越国、巴国、蜀国等。

图片来源网络

这样看来,韩国确实算不上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或许应该说是战国六雄更符合史实。最后,另外,韩国不仅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也是最先被秦国消灭的。公元前230年,秦国正式消灭韩国,促使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消灭的诸侯国。由此,对于后世的王朝和国家来说,自然不愿意以韩国作为国号了,毕竟谁也不想最先被灭亡。并且,在历史上,很多王朝和国家的国号,是来自于之前的封爵,比如曹操、曹丕之前曾被封为魏王,司马炎之前是晋王,李渊之前是唐国公,所以这些人建立的朝代和国家分别是魏国、晋朝、唐朝。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虽然有不少人被朝廷封为“韩国公”,但是这些人都没有建立朝代或者割据势力,自然也就没有以“韩”命名的国号了。

韩国最后的贡献就是韩非子,韩国派出韩非子去韩国执行“存韩”的任务,结果遭遇了自己的同学李斯,很遗憾韩非子落败了。李斯担心韩非子如果得到重用会成为自己的劲敌,匆忙将韩非子杀死在狱中。等到秦王嬴政想要起用韩非子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韩非子在狱中写成《韩非子》五十五篇流传后世。当然,这仅仅是个人看法,也许有不同的观点认为韩国就是战国七雄之一。

回答4:

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许多人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耳熟能详。然而,真正的历史上所谓的战国七雄指的:齐国、楚国、秦国、魏国、赵国、燕国、韩国。为什么把韩国排在最后一名呢?



因为三家分晋以后,晋国被瓜分为三个诸侯国:魏国、赵国、韩国。史称三家分晋。三晋之中魏国最强大、赵国次之,韩国是最弱小的。我们在看战国地图的时候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土面积、人口、城池数量韩国都是排在战国七雄倒数第一的,连燕国都不如。



在今天看来,高中历史老师周震坤认为:战国七雄,其实是战国六雄。根据史料记载,韩国制造的弓弩虽然很厉害,韩国的步兵作战也很厉害。然而,毕竟韩国的综合实力远远不能和魏国、赵国、齐国、楚国相提并论。

韩国还被魏国、赵国、秦国所包围,夹在中间处于四面受敌的境地。那么,韩国为何被一些人称为战国七雄之一呢?周震坤认为:可能和战国时期,韩国申不害变法,曾经让韩国在短时间内打过几场胜仗,灭掉了郑国威名远播。申不害在韩国变法改革,第一步就是整顿吏治,同时加强君主集权。当时,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拿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试刀。韩国君子雷厉风行地收回其特权,坚决摧毁其城堡,没收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申不害的这些举措都让韩国在短时间成为一颗“耀眼”的战国“明星”诸侯。

而且,韩国原本是晋国分出来的,因为晋国的缘故,所以韩国被人们推崇为战国七雄之一。然而,真实的历史上,战国时期也不是只有七个诸侯国,还有一些小国例如宋国、鲁国、越国、巴国、蜀国等。其实战国时期的韩国总体实力和鲁国、宋国差不多。



为何偏偏韩国被列为战国七雄呢?周震坤认为:可能是申不害变法,实行富国强兵的战略,而且韩国比较彪悍的一个诸侯,韩国在战国七雄里面打仗是最拼命的。

我们在查阅相关史料的时候发现,韩国只是短暂辉煌了十几年,接下来的时间基本上是处于挨打的境地。韩国也是在战国七雄里面,经常派遣使者送礼物讨好强国,换取退兵。韩国也是秦国统一天下过程中第一个被灭掉的关东诸侯国。韩国在战国诸侯兼并中能够存活那么久,已实属不易!

这样看来,韩国确实算不上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或许应该说是战国六雄更符合史实。当然,这仅仅是个人看法,也许有不同的观点认为韩国就是战国七雄之一。那么,我们希望持这样观点的朋友可以给我们找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韩国是当之无愧的战国七雄。欢迎留言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