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上初中时英语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笑话啊,故事大概是一个老人准备乘火车到什么地方(忘记了~~),但是他不知道几天发车,就问在站台上巡逻的列车管理员几点发车,列车管理员看了一下表,随后就说出了这串词,同时也让老人目瞪口呆了。不过这串词的故事出处有好多版本,这个版本我是在上初中时听到的,到现在好回味啊~~这串词的意思是从1:58到2:00。
题目应该就是
It is from two to two to two past two
把
男孩挨揍后蹭火车出走
因为在家被父亲揍,12岁的男孩从徐州“混”上火车离家出走。15日上午,男孩辗转上了济南开往青岛的D6005次动车,在列车员的耐心询问下,这名有语言障碍的男孩写下了姑父的电话。最后,青岛火车站的工作人员把他送上开往徐州的列车,傍晚其家人接到孩子后连声感谢“青岛的好人”。
小男孩独自乘动车 列车员起疑忙询问
“你家在济南吗?”“你多大了?上几年级了?”15日上午9点,在从济南开往青岛的D6005次列车9号餐车内,列车长王文正在询问坐在他对面的一个小男孩。原来,这个小男孩没有大人陪同坐车,是他独自一人“混”进了列车。
“8点40分,列车从济南开动后,我巡逻到餐车时看到小男孩一个人坐在餐车里,没有大人陪着。我就问他家长在哪个车厢,结果他摇摇头,也不说话。”根据经验,王文猜测小孩是离家出走,于是开始耐心询问。
王文以和蔼、亲切的语气,问了小男孩好几个问题,但小男孩始终一声不吭,只是用点头和摇头来回答。当王文问小男孩家是不是在济南时,男孩点了点头;当问他几岁时,男孩做出了“9”的手势;再问他上几年级时,他做出了一个“2”的手势;当男孩问及他父母时,小男孩则一个劲儿地摇头。
“看他的穿着应该是离家出走一两天了,要是再联系不上,到站了只能把他交给派出所。”眼看着问不出什么东西来,王文也显得很着急。
工作人员轮番上阵 套出男孩家人电话
随后,王文又从餐车拿了七八个小面包和一盒牛奶给他。小男孩看起来很饿的样子,很快就把面包全吃完了。为了让他说出联系方式,列车工作人员轮流跟他沟通,“软硬兼施”。
一位女工作人员蹲下来,和蔼地与小男孩聊天,问他的家庭住址和家人的联系方式,可小男孩还是一语不发。“快把电话告诉我们,不然没大人跟着你,你到外面去会挨揍的。”随后,又有一位工作人员用“吓唬”的语气,想套出小男孩电话。
考虑到小男孩不说话,工作人员就在他面前放了一支笔和纸张,想让他写下来。拿到纸笔后,小男孩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陈桂(化名)和一串数字。当王文准备拨打这个电话时,发现电话号码少了一个数字。于是,工作人员又和蔼地和陈桂说话,让他好好想想电话号码。思考几秒钟后,陈桂又在后面添加了一个3。王文照着拨打后,对方说不认识这个男孩;随后工作人员再次耐心地和小男孩沟通,让他想想电话号码。最后,陈桂将后面的3,改成了1。这一次,电话终于拨通了,对方称是小男孩的姑父。
火车上爱心接力 男孩被送回老家
原来陈桂的家不在济南,而是在江苏徐州。王文告诉记者,接电话的是陈桂的姑父。对于陈桂离家出走一事,陈桂的姑父说家人还不知道,他立刻联系陈桂的父亲去青岛接孩子。
从陈桂上车,到列车员联系上他的姑父,期间用了近两个小时。此时,列车也将要到达青岛终点站。在列车上,陈桂似乎有些坐不住,一个劲儿地想往别的车厢跑。为了看住陈桂,王文专门安排了一个列车员,陪着陈桂玩。
当天上午11点15分,列车抵达青岛,王文把陈桂移交给火车站客运值班室工作人员刘晓云,并留下陈桂姑父的电话。“本来是让他姑父来接的,但孩子姑父说刚买了车票,要半夜才能到青岛。所以,我们想通过列车,把孩子直接送回徐州。”刘晓芸说。随后,在火车站派出所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下午1点55分,陈桂被送上了从青岛开往上海的高铁。途经徐州东站时,陈桂的姑父在站上接人。
下午6点,记者联系到陈桂的姑父时,他显得很激动,“接到孩子了,真是太谢谢青岛的好人了,孩子要是走丢了就危险了。”
暑期出走孩子多 父母应细心看管
陈桂的姑父说,孩子今年12岁,从小父母离异,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又因小时候发高烧声带受损,造成语言障碍。孩子也很少有人管,加上调皮,他爸爸喝了点酒就揍他,所以就离家出走了。“一个月前,陈桂也出走过一次,也是因为挨揍了。”
记者从青岛市救助管理站了解到,到了暑假,离家出走的孩子要比平时增多。“往年一个暑假我们能接收十多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前两天站上刚送走一个。”救助管理站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暑假孩子离家出走有不同的原因。但总的来说,城市的孩子有些是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农村的孩子,多为留守儿童,父母多在外地打工,导致孩子缺乏监管。“有必要提醒父母,细心看管,给孩子安排好假期。”
到现在我都不记得 这个准确的是什么 太绕了 而且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