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通后对北京缺水情况会起到什么作用?

2025-04-25 15:09:2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环球网的《傅冰骏:功在当代易,利在千秋难》这篇文章值得一读,与世界各国的水利建设有关。

您还可以上网搜索中国建国后的历次调水活动及相关研究论文,几乎每个被调水的河流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南水北调对于缓解北方一些地域的水危机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中国各地已然走火入魔的调水饥渴症》、《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研究综述》、《比三峡工程更可怕的“南水北调” 不当调水引发的生态灾难》……这几十年来,全球留下了很多水利工程失败的案例。今天人民日报有篇文章《五问南水北调》,其中有些专家在有些地方虚与委蛇,比如渠道全封闭并不是像有些有良知的专家建言的真正的暗管形式,长距离明渠输水水蒸发量比较大沿途占地较大,桥就修了近1900座,沿途因为是明渠所以特别容易被污染包括人为的比如在沿路和桥上丢垃圾等等,刮风下雨也可以将沿途的垃圾或沿途绿化带的化肥农药等等带入明渠,北方的沙尘暴包括灰霾带来的尘土及化学物质等污染也可能进入明渠,那近1900座桥的维护和保养工程量也比较大。如果按照那些有良知的专家建议的全程暗管智能化调度,根本不用修这么多桥占这么多地省去很多后期维护工作及费用水质也容易保证整个系统还有向后兼容性。至于汉江的生态已经受到扎扎实实地被负面影响了,《汉江襄阳段因南水北调水量减少 鱼类不产卵(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影响显现:汉江半年没一艘船过坝》……而为了拯救汉江不得不而且是必须搞引江入汉,汉江是荆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然这样那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如果硬要搞的话还不如一开始就从长江引水。今年长沙组织民众往湘江里面放鱼,人民网就有报道《湖南四城联动万人齐聚同护“母亲河” 10万鱼苗放生湘江》、《湖南四城联合发起保护湘江活动 万人齐唱红歌》……但是估计没有经过严谨的论证等等,随意放生其实可能造成水生态污染而被示警《湘江守望者:动物尸体污染越发严重》、《湘江惊现食人鱼有锋利牙齿 专家提醒:不要随意放生》、《盲目放生破坏生态平衡》、《三车鱼放生湘江,当心成“杀生”》、《湖南市民5元买鱼放生湘江 捕鱼者捞上来卖6元》……比如水价,实际上现在海水淡化成本最低到了3.00元人民币,《三项新技术将面世 淡化海水每吨仅3元》、《海水淡化设备制造基地集美动工 花3元一吨海水变直饮水》……如果一开始把南水北调的钱用到全民环保教育、投资环保实业、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全国工业农业转型、研发海水淡化技术等等方面去,估计效果会好得多。您如果不愿意喝淡化的海水可以用来做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比如家庭浇花、洗车、城市园林绿化等等),这样北方地区的淡水资源就会有很大的改善。

南水北调开工8年后还有些问题没有论证以致后来工程延缓造价增加。当年有个围湖造田,今天又搞引水救河,很多时候,生态工程的利弊需要时间的检验。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曾经留下不少重大水利工程的重大隐患的例子。跨流域明渠单一调水应该慎之又慎。

《功德无量:毛泽东眼中的大禹形象》(作者:贺永泰、赵芝瑞)一文中提到【伯鲧是夏禹的父亲,他治水采取筑坝防堵之法,在当时来说也是一种选择,也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终究不是根本的办法,难以根治水患;而大禹则在此基础上经过实地考察研究,采取了疏浚河道的方法,终于解除了滔滔洪水,平息了水患。】

1952年毛泽东最初的想法我个人感觉可能不是单纯的“南水北调”,他可能考虑的是全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科学分享谨慎改造积极保护,当然可能因为前苏联的影响和压力及建国初期一边倒的政策不得不照搬和沿用前苏联的一些水利方面的政策、方针和做法,毕竟需要人家的各种援助。其实毛泽东的原话至今读来都能体会到他当年是相当的谨慎和虔诚:“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其中有“如“、”可能“、”借点“三个关键之处。毛泽东的这句话对于“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毛泽东来说看得出当时的他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与此相对应的是,毛泽东曾经多次点评道法自然和上善若水出处的《道德经》,网上有些文章可以看看《毛泽东的绿色情怀——毛泽东植树造林、发展林业思想述论》(作者:曹前发)、《毛泽东与自然科学》(作者:吴义生)……当然,人无完人,事无完事,物无完物。

这就好比毛泽东当年谨慎地提出“中西医结合”的伟大的正确的战略构想,却被执行者们错误地理解成往中成药里面添加西药成分,使得中成药的药效更加不确定,使得中成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也更加不确定。

所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通后对北方各省的缺水情况作用有限,对南方各省的生态环境破坏无法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