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航曲》
郑愁予
飘泊得很久,我想归去了
彷佛,我不再属於这里的一切
我要摘下久悬的桅灯
摘下航程里最后的信号
我要归去了……
每一片帆都会驶向
斯培西阿海湾(注)
像疲倦的太阳
在那儿降落,我知道
每一朵云都会俯吻
汩罗江渚,像清浅的水涡一样
在那儿旋没……
我要归去了
天隅有幽蓝的空席
有星座们洗尘的酒宴
在隐去云朵和帆的地方
我的灯将在那儿升起…
(注)斯培西阿海湾:雪莱失踪处
鉴赏:西方现代派的美学特质和表现技巧与中国古典诗歌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传统意识,形成了郑愁予诗歌朦胧迷离的独特诗风。
现代派不追求寻常的句法,而喜欢用散文句式,词与词的关系没有传统诗歌那样紧密,而是以比较松散的方式结合,这点在《归航曲》一诗中都体现得很充分。
郑愁予1933年生於燕赵古地(今河北),其父又是国民党军人,豪侠奔放的燕赵文化和家庭的影响使他染上一些侠气是毫不奇怪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残酷的时代气氛的熏染,他三岁就随父转战大江南北,耳濡目染,从小就怀有了满腔的报国之志,性格中呈现了「一股刚豪之气」。 当诗人的艺术表现趋於成熟之后,一般就不再直接、露骨地表现现实主题,这是出於「美」的需要。比如,《归航曲》写到雪莱和屈原,就不直呼其名,而是用他们的死地斯培西阿海湾和汨罗江来暗示;
郑愁予在他的诗作中也表达出了很深挚浓郁的乡土情结。如“飘泊得很久/我想归去了/彷佛/我不再属于这里的一切/我知道/每一朵云都会俯吻汨罗江渚/像清浅的水涡一样/在那儿旋没…
《归航曲》
郑愁予
飘泊得很久,我想归去了
彷佛,我不再属於这里的一切
我要摘下久悬的桅灯
摘下航程里最后的信号
我要归去了……
每一片帆都会驶向
斯培西阿海湾(注)
像疲倦的太阳
在那儿降落,我知道
每一朵云都会俯吻
汩罗江渚,像清浅的水涡一样
在那儿旋没……
我要归去了
天隅有幽蓝的空席
有星座们洗尘的酒宴
在隐去云朵和帆的地方
我的灯将在那儿升起…
(注)斯培西阿海湾:雪莱失踪处
鉴赏:西方现代派的美学特质和表现技巧与中国古典诗歌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传统意识,形成了郑愁予诗歌朦胧迷离的独特诗风。
现代派不追求寻常的句法,而喜欢用散文句式,词与词的关系没有传统诗歌那样紧密,而是以比较松散的方式结合,这点在《归航曲》一诗中都体现得很充分。
郑愁予1933年生於燕赵古地(今河北),其父又是国民党军人,豪侠奔放的燕赵文化和家庭的影响使他染上一些侠气是毫不奇怪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残酷的时代气氛的熏染,他三岁就随父转战大江南北,耳濡目染,从小就怀有了满腔的报国之志,性格中呈现了「一股刚豪之气」。 当诗人的艺术表现趋於成熟之后,一般就不再直接、露骨地表现现实主题,这是出於「美」的需要。比如,《归航曲》写到雪莱和屈原,就不直呼其名,而是用他们的死地斯培西阿海湾和汨罗江来暗示;
郑愁予在他的诗作中也表达出了很深挚浓郁的乡土情结。如“飘泊得很久/我想归去了/彷佛/我不再属于这里的一切/我知道/每一朵云都会俯吻汨罗江渚/像清浅的水涡一样/在那儿旋没……
历史背景:
郑愁予1933年生於燕赵古地(今河北),其父又是国民党军人,豪侠奔放的燕赵文化和家庭的影响使他染上一些侠气是毫不奇怪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残酷的时代气氛的熏染,他三岁就随父转战大江南北,耳濡目染,从小就怀有了满腔的报国之志,性格中呈现了一股刚豪之气。 当诗人的艺术表现趋於成熟之后,一般就不再直接、露骨地表现现实主题,这是出於美的需要。《归航曲》写到雪莱和屈原,就不直呼其名,而是用他们的死地斯培西阿海湾和汨罗江来暗示。
原文:
《归航曲》
郑愁予
飘泊得很久,我想归去了
彷佛,我不再属於这里的一切
我要摘下久悬的桅灯
摘下航程里最后的信号
我要归去了……
每一片帆都会驶向
斯培西阿海湾(注)
像疲倦的太阳
在那儿降落,我知道
每一朵云都会俯吻
汩罗江渚,像清浅的水涡一样
在那儿旋没……
我要归去了
天隅有幽蓝的空席
有星座们洗尘的酒宴
在隐去云朵和帆的地方
我的灯将在那儿升起…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当代诗人。台湾中兴大学毕业,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
他的《错误》、《水手刀》、《残堡》、《小小的岛》、《情妇》、《如雾起时》等诗,不仅令人着迷,而且使人陶醉。被称为“浪子诗人”,“中国的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