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24-12-02 14:35:3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实质上要抓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兴趣,首先得明白课堂任务是什么,我们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然后寻找出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把这堂课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结合在这有
趣的事例中去。一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任务完成了一半。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抓兴趣中去,哪怕是发现星星般的亮点,我们也要把它渲染成太阳般的耀眼,感染周围学生们的情绪。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
,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性
教育改革的方向、目的,就是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而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强调学生主体化和个性化,只有主体化、个性化才能使知识、能力、人格三者和谐发展。在
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
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
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贯,可能这节课你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
作为“导演”的教师,在“
”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任务就是努力使得每个学生达到最佳状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在下列情况时容易达到此项目标,它们分别是:有兴趣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对自己有更高期待时、对教师充满热爱时。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关注差异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行动指南,以提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
环境为目标,通过有效的行为养成,充分重视感情交流,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创造更多
的机会,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归属感的获得,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订和
自治。同时优化课堂,避免形式主义,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隐扮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
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
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时间、空间逐步还给学生,让他们
。学生没有时间、空间,主体化和个性化就成为一句空话。
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计划和教材的内容,制定不同阶段的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把它分解成子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上,这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问题的核心在于: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目标并理解其枯敬意义,知道确定目标的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很难想象,一个人会乐意去做自己不明不白的事情,所以学生参与的第一要素就在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的目标的认同性上。这种认同,就是教师把预想得到的结果告诉学生,并通过启发、说明等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统一和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
其次
上的配合性。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
,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倍至。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所以,
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否则,教师孤掌难鸣。
再次是思维活动的深入性。灶败灶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般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名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境界。可是我们注意到,许多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舞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肤浅,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活动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须动脑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讲作者及主要人物、词语的注音、解释,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不敢有自己的见解,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参与,没有体现出深入性,没有展现参与的实质意义,只是被动地应付。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就必须剥离表层的虚幻,去刻意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与展开,使学生达到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最后是结果评价上的接受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教学的质量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评定,以利于下一步调整改进。评价应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明晰优劣、正误和得失;二是能够激励鼓舞学生,使之再接再厉。学生只有从内心认可和接受这种评价,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各种活动的失败,评价才会成为下一步活动的动力和标尺,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当,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出现异议或反感,就会消弱其参与的积极性,给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
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
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是容易的,我们的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我们的教学过程评价,不但要积极评价优秀学生,还要从那些没有回答好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给他们鼓励,给他们信心,让他们逐步学会,(当然,对不足也要客观的指出,关键在于要把握住学生现有的水平,不要将教师的预想结果强加给每一学生)。总之,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变化,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师的功夫。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一是靠老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要备课充分,适合学生的认真能力和需求;要建立
的课堂;要有恰当、适度的检测和评价。二是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坚持钱梦龙先生“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法”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回答2:

的历史与社会课在落实《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教改过程中,取得不少的成绩。现在一些教研专家与一些一线任教的教师感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十分重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作为一位多年在一线任教的教师,本人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不听老师教导甚至不时与老师对着干,再高明的教师也难以施展才华。要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解决的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现在的教师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绝大多数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现在的学生深受大众传媒的影响,许多人具有独立、民主、自由与平等的观念。唯老师马首是瞻的传统师生关系在现在的教育是肯定行不通了。教师要改变教师居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传统师生关系,建立一种适合新课标理念的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内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与独立人格。子曰:爱其师,信其道。建立平等、民主、互尊、互爱与互信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与尊敬。师生关系平等、民主,不会出现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以势压人,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形,这为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奥妙的相互接触”①,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课堂教学气氛轻松,学生才能没有压力,思维活跃,发言踊跃,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此我们才能培养“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的自由社会、民主社会的建设者”② ,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③、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④。
二、科学合理地设计与组织教学
(一)全面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基本准则,能否完成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的教学大纲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让学生获世游肢得知识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的开发,这样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薄弱、情感不丰富的人,一个不完整的人。这样的课堂教学会有实效吗?新课标确定的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教学的价值要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十分遗憾,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没有完全执行新课标的要求。现实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两种的教学模式:一部分老师的教学模式还是在新瓶装搜世旧酒,换汤不换药,他们还是紧盯“知识与技能”,而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得不够;而另一部分老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技能”却有所放松,唯恐打牢了基础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窠臼。课堂教学变成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机械操作或者作秀表演。这两种模式有违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和新课标的宗旨,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⑤
新课标的三磨樱维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统一体。教师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奠定了基础。准确全面地理解新课标理念的真正含义,并在教学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乐于学习新知、探求未知、掌握某项技能的内在自发动力。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会收到十分满意的效果。如何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挖掘出来,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