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组分及岩石结构特征

2025-04-06 12:17:3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西琛1井礁相碳酸盐岩结构组分包括生物骨架、粒屑、泥晶和亮晶。

生物骨架组分是指原地固着生长的造礁生物,包括珊瑚骨架和藻格架。珊瑚组分主要是六射珊瑚,出现在浅层(图3.3a)。藻骨架以钙藻植物组分最多,特别是红藻门珊瑚藻科和绿藻门仙掌藻科(许红等,1989)。珊瑚藻科组分包括有节类和皮壳类,是最主要的钙藻生物化石,分布于中中新世到晚中新世的200余米井段中;仙掌藻科有节类组分分布于350~450m,最多时可占岩石比表面的95%(图3.3h、j)。生物骨架组分是生物礁礁核相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固着、障积、黏结和捆扎的作用。

粒屑是指异地搬运堆积的碳酸盐岩颗粒和各种生物化石。这种组分可出现在生物礁的各个相带,特别是礁前和礁后潟湖。碳酸盐岩颗粒组分包括角砾、团粒、球粒、包粒;生物化石粒屑包括珊瑚、海绵、苔藓虫、腹足、腕足、海百合、有孔虫和介形虫等(图3.3b、e、f、l、m、n;图3.4)。珊瑚组分主要是六射珊瑚,可见于490~470m,局部有藻类包壳,含量一般15%~25%之间。也可见于458~378m 井段,含量可高达70%,一般10%~25%。

图3.4 生物碎屑

西琛1井,扫描电镜显微照片井深:a—58.1 m;b—230m;c,d—625m;e—694.4m;f—730.3m;岩石类型:a、c、d、e、f—石灰岩;b—白云岩放大倍数(Magn)和线段比例见照片

泥晶和亮晶都是指单个碳酸盐矿物,前者粒径<0.01mm,显微镜下无法分清晶体形态。扫描电镜下观察,泥晶可为自形晶或他形晶,一般多为他形。亮晶粒径>0.01mm,显微镜下能够分清晶体形态,多为自形晶体(图6.11a-h、6.12a-d、6.13a-x)。

西琛1井礁相碳酸盐岩常见结构类型有生物格架结构、生物障积结构、生物节片结构、生物捆扎结构和生物黏结结构(图3.3a、c、d、h、j、k)(许红等,1989)。

(1)生物格架结构-生物障积结构,由原地生长埋藏的南海奇石藻化石种群构成。结构要素是:直立分枝-簇纵状-圆柱状,藻体格架间平均距离2~5cm,最小仅0.5cm,最大10~20cm,填隙物主要是灰泥。当藻体间隔2~5cm 时,形成生物格架结构;当藻体间距加大,超过10cm 到比较稀疏分布时,形成生物障积结构。

(2)生物节片结构,由多层密集叠置分布的仙掌藻节片或有节珊瑚藻节片构成,结构要素是:藻体节片大小、长短不一,呈混杂无序式分布,紧密叠置状堆积,含量最高可达90%以上,被5%~15%微晶-粉晶基质胶结,可见底栖大有孔虫壳体和结壳缠绕状珊瑚藻与其共生,但相互间界限分明。

(3)生物捆扎结构和生物黏结结构,捆扎-黏结结构是钙藻独具的生物礁岩石结构。由钙藻丝状体(假根)呈网络状穿透灰泥基质或沉积物碎屑构成单层的薄壳组织,或由几层至多层细胞层重叠生长形成明显的带状或不规则状厚壳。前者如似前地衣石叶藻(表3.1),后者有6属20种钙藻(表3.3)。它们在剖面上表现为十分复杂的缠绕、包壳和结核状生态,可相间生长,捆扎、黏结其他生物碎屑及壳体和沉积物,形成典型生物礁捆扎、黏结结构。

表3.3 形成典型捆扎—黏结结构钙藻属种

(据许红,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