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把持朝政后,曹操便想处之而后快。因此,他伪装亲近董卓,欲得到其信任后,趁其不备而杀之,结果未遂。曹操只能逃出洛阳,途中又被官府俘获,几乎命悬一线,后遇上好人将其释放。
死里逃生的曹操逃到了中牟,又饥又渴,便想留宿与父亲老友吕伯奢处。吕伯奢盛情接待,后外出打酒,吩咐家人杀猪款待曹操。曹操睡得迷迷糊糊之时,听到窗外的磨刀声,以为对方欲对自己不利,因此先下手为强,将他们悉数杀光,之后才发现杀错了人。
曹操无法面对吕伯奢,赶紧走人,途中又遇上吕伯奢,心中犹豫片刻,还是将其杀死。
那么,曹操为何非杀吕伯奢不可呢?
咱先来说说曹操的小目标,曹操逃出洛阳,直奔家乡,就是因为抄近路杀董卓不成,只能选择武装起义。因此,他的第一个小目标便是想方设法躲避董卓的追杀。
当曹操才逃出董卓的虎穴,不久便落入途中某县衙的狼窝之中。就当曹操认为必死无疑之时,也侥幸获救。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曹操认为既然天不忘己,更坚定了推翻董卓的信心。
可曹操没想到,就在中牟吕伯奢家中,发生了一个不该发生的误会。杀吕伯奢全家并非曹操本意,完全是为了自保。他本来心生内疚,无法面对吕伯奢,想一走了之,可偏偏命运再次让他们狭路相逢。
曹操忙着逃命,只有几分钟来做出判读,杀还是不杀?
不杀,吕伯奢回家后发现家中亲人惨死,能原谅自己吗?不会。会报官吗?会。自己如果再被抓获,恐怕只有一死,那么推翻董卓就完全没戏了。杀之,同样也得不到吕伯奢的谅解,但是可以成功逃过董卓的抓捕,那么武装推翻董卓的机会就多了一分胜算。既然终究得不到吕伯奢的原谅,而吕伯奢之死可能成全曹操除国贼的伟大事业。因此,吕伯奢也算是死得其所。
俗话说,老年丧子是人生一大悲剧。试问,一位年愈古稀的老人如何能承受全家遇害的事实?也许曹操的一剑可以让其早日解脱。
曹操在心中迅速盘算后,最后还是手起刀落,杀死了吕伯奢,并放下狠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也正是这一刀,斩断了曹操心中的最后一丝仁义,使他拥有了问鼎帝王的资格。
那么,换作刘备又当如何呢?他的人生其实也经常面对类似的选择。
当然,前提条件还是一样,刘备误杀了吕伯奢家人,急忙外逃。途中,迎面遇上了满面春风的吕伯奢。
假设当时庞统在其身边,他会对刘备说:“杀之,主公得逃,此为上策;不杀,如果吕伯奢报官,主公在劫难逃,此为下策;不杀,如果吕伯奢回家后不报官,我们便放他一马,此为中策。”
刘备说道:“我实不忍杀之,选中策。”
庞统说道:“那么,我们只能同他一道回家,观其反应再做打算。”
三人回到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发现亲人被杀,老泪纵横,指着刘备呵斥道:“我好生招待你,谁知竟是引狼入室,害了全家。”
刘备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大声哭泣道:“我以为他们要加害于我,都是我的错啊!请吕伯杀死我吧!”话毕,递上了随身宝剑。
吕伯奢欲接过宝剑,刘备又哭道:“备死不足惜,然汉室大厦将倾,董卓老贼窃取国政,苍天哪!这是要天亡我大汉啊!”
吕伯奢犹豫不决,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接下来的场景。
如果吕伯奢深明大义,暂且饶恕刘备,刘备必然感激涕零:“备暂借小命,待他日光复汉室,再来受死。”然后开溜。如果吕伯奢不依不饶,那么法正一棍将其打晕,两人将吕伯奢捆绑,放在床上,留下钱币若干,然后走人。刘备虽然比曹操仁义,但是观其所作所为,无论怎样犹抱琵琶半遮面,还是拿下了刘表的荆州和刘璋的益州。过程虽然曲折,但是结果终究还是一样,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
结语
面对昔日故人吕伯奢,曹操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惜一刀杀之。刘备虽没有曹操之心狠手辣,但也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因此,他也不会自裁来谢罪,而是采用一种自认为合乎仁义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虽然之后两人都成为一方诸侯,但曹操更具帝王之相。
其实是因为曹操的身旁还有陈宫,如果将他们一家杀人灭口的话,那么陈宫一定会对曹操心寒的。
因为怕吕伯奢回去以后发现家人被杀去告官。所以必须杀死他杜绝后患。
这个人就是吕伯奢,曹操认为既然已经把吕伯奢的家人全杀死了,如果不把吕伯奢杀掉,他就会去报官,官府就会来捉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