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岛战役中日军炸弹换鱼类鱼类换炸弹的详细情况 谢谢大家

2025-04-13 02:27:2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楼上复制的挺辛苦的。
其实说白了很简单,就是南云忠一首先给第一攻击波装上了炸弹去轰炸中途岛,第二攻击波装鱼雷准备迎击美军舰队。第一攻击波还在回航途中时日军战斗机击溃了从中途岛起飞的美军鱼雷机,使得南云忠一认为有必要再次空袭中途岛,所以命令第二攻击波卸掉鱼雷换装炸弹。
第二攻击波刚刚完成换装,日军侦察机发现了美军航母编队,南云忠一又下令第二攻击波再次换装鱼雷,前去攻击美军航母编队。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使得美军飞机得到了攻击日军航母的机会。
关于南云忠一为什么面对美军航母一定要换装鱼雷的问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南云忠一在军校是学的是鱼雷战,并且日军对舰攻击条例上也注明要用鱼雷攻击敌舰,所以造成了南云忠一命令第二攻击波来回换装的事件。
其实如果当时按照第二航空战队司令山口闻多的建议,命令装载炸弹的日军飞机直接起飞攻击美军航母的话,应该是最正确的选择。并不是说只有鱼雷才能击沉敌舰,炸弹同样可以击沉美军航母,无论是炸弹还是鱼雷,能把敌舰炸沉就是好东西,只能说南云忠一战术过于死板了。

回答2:

在中途岛战役中,日军的一系列战术上的错误,与其战略战役上的错误一起,共同造成了日军惨败的结局。

日军指挥官的战术错误主要出自机动部队司令官兼第一航空战队司令官的南云忠一,他所指挥的机动部队与美军唯一直接交战的部队,在一段时间内,包括山本五十六在内的其他日军指挥官都等于是处在战役旁观者的地位,大部份战术决定是南云忠一作出的,那么战术失败的责任非他莫属。

南云忠一指挥机动部队达到预定战场,他所犯的第一个错误是将两个航空兵攻击波平均地分配在四艘航空母舰上,而不是由两艘担任第一波,另两艘担任第二波。这样安排的好处是缩短每一波的起降时间,但在起降时四艘航空母舰都将处在同一种非常脆弱状态下。

到达预定阵位后,机动部队各巡洋舰放出水上侦察机作360度扇面搜索,目的是争取发现可能来袭的美航空母舰舰队。而在此之前机动部队已经被从中途岛起飞的美陆基侦察机发现,南云忠一也因此下令打破无线电静默,所以应当认定美军已获知机动部队的位置。因为在战役构想中,攻击中途岛是诱使美舰队出击的手段,但北方部队的作战又是为吸引美军脱离中途岛方向,二者有潜在的矛盾,这就使得缺少情报的南云忠一在做出决定时缺乏必要的依据:美军这时是在向中途岛开进的途中还是在向阿留申群岛的开进途中?日军对中途岛战役的作战目的有双重性,而这双重性又都集中反映在机动部队的战术行动上。无论是打击美舰队还是攻击中途岛,机动部队都是最先进入战斗的。这样就使南云忠一再发起进攻时面临选择:攻击中途岛为主还是攻击美舰队为主?由于无法确定美舰队是否正在前来,南云忠一只能作出两头兼顾的措施:第一攻击波挂炸弹攻击中途岛,第二攻击波挂鱼雷准备迎击可能到来的美军舰队。以当时南云所处环境来看,这一措施似乎无可挑剔,但战役目标的双重性,在这里已经为日军的战术行为埋下了隐患。

中途岛美军航空兵在日军飞机到达上空前就已经起飞,而没有被日军歼灭在机场上,日军的空袭对岛上机场和其他地面设施造成了不小破坏,但没能达到一举歼灭岛上航空兵的战术目的。在日军空袭中途岛的时间内,美军舰队进入了日军侦察机扇面的外缘。而日军“利根”号巡洋舰派出的两架水上飞机中的一架,因机械故障推迟起飞了十几分钟,使侦察扇面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小缺口。根据战后美军舰队的航线,如果这架侦察机正常起飞,是有可能发现美军舰队的。但这也只是可能,因为战后根据航线和时间的推断,临近扇区的那架侦察机恰恰从美军舰队上空经过,而这架侦察机也没有发现美舰队。而美舰队这时已通过中途岛的电讯,得知了日军舰队的位置。所以,造成日军没有能及早发现美军舰队的偶然因素,对双方的战斗进程不是决定性的。

日军空袭中途岛的第一攻击波还在回航途中,中途岛起飞的鱼雷攻击机编队到达了日军舰队上空,但没能进入实际攻击就被日军的护航战斗机攻击而几乎全军覆没。而这批鱼雷机动出现使日军指挥人员一致认为中途岛的航空兵未被彻底摧毁,需要再次进行攻击。由于各侦察机还没有关于美军舰队的报告,南云忠一作出了比前一个错误更严重的错误决定:第二攻击波换装炸弹,准备再次空袭中途岛。

南云忠一的错误在于,没有侦察机的报告,并不能完全证明美军舰队不在中途岛海域。日军战役构想中另一目标存在的可能性,这时比较第一攻击波起飞时并没有改变,保持第二攻击波挂鱼雷的初衷就是防备可能出现的美军舰队。但南云忠一此时的注意力被中途岛来袭的鱼雷机所吸引,忽视了他本来所担心的可能出现的美军舰队。

这时的美军舰队,已进入到必要的攻击距离之内,开始起飞舰载鱼雷机,同时,日军侦察机也发现了美军舰队。

就在日军第二攻击波完成改挂炸弹的时候,派出的侦察机发来了重要电报:“发现敌舰”,并报告敌舰方位、数量和舰种,但是没有提到航空母舰。南云及其幕僚对没发现航空母舰感到不解,命令侦察机继续查明情况,没等命令发出,侦察机紧接着发来了第二次电报:“敌舰队殿后似乎有一艘航空母舰!”。尽管还是没有确认,南云及其幕僚从敌舰队规模上断定,敌舰队至少包括一艘航空母舰。这样,就说明在预先的战役计划中应出现的美军舰队确实已经出现了。而南云当时的状况,由于在此之前的战术布置错误产生的结果,相对美军舰队的出现处于一个被动境地:安排两个攻击波不同挂弹,是为了在攻击中途岛的同时防备美军舰队出现折衷措施,但在第一波攻击中途岛之后做出了改变,使当时的攻击准备偏向于中途岛而减弱对仍然可能出现的美舰队的防备。而就在这种减弱出现的时候,发现美舰队就在附近。

南云的另一个错误在于,对中途岛的航空兵力缺乏应有的了解。在日军队中途岛的第一波攻击和对美军陆基鱼雷机的作战之中,中途岛机场受到破坏,机群在攻击中损失殆尽,已经很难再发起第二次攻击。但南云不了解,为了稳妥起见,部署对中途岛进行第二次攻击,从而产生了对后来战况影响极大的第二波换挂炸弹的错误。南云在第一次空战之后,可以置中途岛残存的陆基飞机于不顾,专心准备应战美军舰队,由随后到来的近藤信竹的攻略部队去完成摧毁中途岛防御的任务。但是,南云的战役任务之一就是彻底摧毁中途岛的空中力量,这就牵制了他在情况突变时的独立决策。而近藤信竹没有配合南云作战的任务,必需等待南云对中途岛的攻击有了明确结果之后才能投入战斗。这时近藤信竹的攻略部队还远在战场之外,保持着无线电静默。

就在南云对美军舰队的情况尚未做出最后判断的时候,“企业”号和“约克城”号起飞的美军鱼雷攻击机从两个方向上进入攻击位置(“大黄蜂”号的鱼雷攻击机群没有找到目标而返航),发起对日军机动部队的攻击。日军护航战斗机群再次在投雷距离之外击落了大部份美军鱼雷机,只有少数几架美军鱼雷机对“苍龙”航空母舰投放了鱼雷,但都被“苍龙”号避开了。战斗进行到了这个阶段,日军基本还没有什么损失,而美军已经损失了近三个批次的陆基和舰基鱼雷攻击机。

击退美军鱼雷机后,形势对日军来说已非常明显,双方航空母舰之间的较量将决定战斗的胜负,而南云则还因为自己的攻击部队挂的是炸弹而犹豫不决。按当时机群攻舰战术的常规要领,应当由鱼雷机先行攻击,而后由俯冲轰炸机扩大战果。但这时日军的飞机都挂了炸弹,与攻舰常规不合,拘泥于常规战法,南云对此迟迟不决,他担心炸弹攻舰效果不佳,难以用一次打击瘫痪美军舰队,而多次攻击将使自己的攻击机群付出更大的代价。

日军第二航空战队司令山口闻多,这时已意识到南云的犹豫不决对机动部队是非常危险的,他从“飞龙”号上给南云发来电报:“我认为应当命令攻击部队立即起飞!”山口闻多的这个建议,在当时情况下无疑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不论攻击机群的攻舰效果如何,起飞就可改变当时停在甲板上等待对方攻击的被动状态。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炸弹攻击航空母舰的效果是可取的。

但是,南云没有采纳山口闻多的建议,而是做出了一个最严重的具有决定性的错误战术决定:回收燃料已不多的护航战斗机群,全部攻击机按攻舰常规换挂鱼雷,待这些完成后发起对美舰队的决定性攻击。为掩护这些行动,全舰队向北撤退,脱离与中途岛美军陆基航空兵的战斗接触。这一面面俱到的决定,看似沉着,实则还是出于“未虑胜先虑败”的首鼠两端,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主动权的易手就在一瞬间,先机一失,全盘被动。

南云犯的错误是可怕的,他在斤斤计较常规战术的同时,忘记了重要一点:鱼雷攻击机过去之后,俯冲轰炸机就不远了。美军也在运用常规的攻舰战术。

日军机动部队按照南云的命令,迅速完成了战斗准备,机群排上甲板,四艘航空母舰全部转向风里,第一架零式战斗机已经滑跑起飞,再有五分钟,攻击机群就可升空。

这是决定命运的五分钟。

战后,对美军攻击时刻的选择,人们都认为美军选择了最佳时机打击日军:日军所有的航空母舰都处在放出飞机的前夕,甲板上布满飞机和换挂的鱼雷炸弹,而护航战斗机还没有来得及升空,这一切都使得日军机动部队处于最脆弱的状态。然而美军的战场指挥官斯普鲁恩斯在战后说明,当他命令轰炸机群起飞的时候,对日军的这种脆弱状态并不了解。斯普鲁恩斯当时的主导思想是一旦发现日军机动部队,便立即尽最大可能投入自己的全部攻击力量,集中攻击敌航空母舰。由于日军占有战场优势,美军攻击就要尽可能不给日军有还手的机会,使自己的攻击形成“势短,节险”的战术态势,集中最大的兵力,攻击最主要的目标,争取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攻击力。战场之上短兵相接,最为简单的战术往往就是最为有效的战术,最为直接的简单思考往往胜于复杂的面面俱到,在一定意义上,战机不是被动来临的,而是主动争取来的。

这次到达战场的是美军“大黄蜂”号和“企业”号的俯冲轰炸机机群(这次是“约克城”号的机群失去了目标),攻击之下,日军“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三艘航空母舰中弹起火,“飞龙”号避开了攻击。而舰队其他各舰都未受到攻击,也说明美军的攻击目标极为明确。

日军的轻敌情绪不但存在于高层指挥中,也弥漫在中下级军官和士兵中。南云决定炸弹换挂鱼雷是错误的,延误了时间与战机。而日军下级军官和士兵在紧张的战斗作业中,也没有按作业规程将换下的鱼雷和炸弹运到弹药舱去,而是堆放在了甲板上,这样在航空母舰中弹时就引起了连锁爆炸,以当时航空母舰的生存力而言,两三颗小型航空炸弹是不足以击沉的。而随之而来的连锁爆炸却是致命的,这是使得日军航空母舰在一次攻击的极短时间内就起火的技术原因。如“加贺”号中弹时只是被击中舰尾,但那里的一辆加油车立即起火引爆了甲板上的炸弹,剧烈爆炸立即摧毁舰桥,舰长当场阵亡。而日军随后两次攻击了“约克城”号,该舰尽管受损严重,却没有在攻击中直接沉没。

日军在三艘航空母舰起火后,南云转移到巡洋舰“长良”号上,山口闻多在“飞龙”号上接替了空中作战指挥。南云决定全舰队向北撤退,同时由“飞龙”号对美舰队发起攻击,掩护日军舰队北撤。

在美军攻击的同时,原先发现美舰队的日军侦察机返航,该机因发报机故障,未能在查明情况后再次发报,只好迅速返航降落在“飞龙”号上。该机的最后情报是准确的,这时日军就完全清楚美军来袭的是“企业”号、“大黄蜂”号和“约克城”号共三艘航空母舰。短短的几分钟之内,日军从4:3的战场相对优势变为1:3的战场绝对劣势。

当天午后,“飞龙”号在北撤途中两次对美军发起攻击,但是只找到“约克城”号。在日军的全力攻击之下,“约克城”号负伤起火,失去战斗力。但该舰的损管很成功,在两次攻击之间扑灭了烈火,于是日军的第二次攻击将该舰视为另一艘航空母舰加以攻击,使其再次起火。所以日军在战役进程中一直都认为美军有两艘航空母舰受到重创而失去战斗力。

由于缺乏足够的战斗机掩护,“飞龙”号的轰炸机群损失严重,空中领队友勇丈市战死。到下午时分,该舰才第一次给一直处于战斗警报状态的舰员开饭,同时还要以所剩下的八架战斗机维持舰队的空中巡逻和不断派出收回侦察机,作业极为紧张,到下午五时许,再次攻击的准备才接近完成。而就在这时,美军又再次发起攻击,“企业”号与“大黄蜂”号的攻击机群从背阳的方向进入攻击,突破日军空中拦截,使“飞龙”号起火。至此,日军机动部队的空中作战能力全部丧失。

分析中途岛战役的一篇文章,对你可能有用~过程讲得挺清楚了,呵呵

回答3:

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民族语言为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 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阡县。大多数羌族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少数分布在公路沿线各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族人民杂居。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羌族总人口数为30957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