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同欲者胜”出自春秋时期孙武著作《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风雨同舟者兴”为后人所加。
意思是: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就能获胜;一起与风雨搏斗,共同经历患难,就能兴盛。
1、《孙子兵法·谋攻》原文为: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译文: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2、风雨同舟:意为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借以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扩展资料:
“上下同欲”是五个致胜要素的重中之重。《孙子兵法》开篇就强调“主孰有道”,认为政治清明,国君仁义爱民,是战争取胜的首要因素。如果政治黑暗,上下离心,关系紧张,矛盾尖锐,那么自己的队伍必然涣散软弱,战斗力低下,无法完成任务,走上破军亡国的末路。
挂帅者、领军人只有与广大民众的意志统一起来,上下之间团结一致,和衷共济,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孙子“上下同欲”、政胜为首的治军管理原则与立场,受到后世兵家的普遍推崇,这一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发展。
注重“上下一心”,努力保持政治上、思想上的高度一致,“与众同好”“与众同恶”;要求军队内部日常做到“寒暑与均,劳逸与齐,饥渴与同”,不搞特殊化,讲求上下平等,贵贱无别;强调在战场上做到上下之间“安危与共”,荣辱一体;主张“上下同欲”要从平时做起,坚持不懈。
时至今日,这些治军原则仍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常德日报-上下同欲者胜 风雨同舟者兴
《孙子·谋攻》:“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风雨共舟者兴”是后人加上去的
释义: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用法的,能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能胜利;以自己有准备对付疏忽懈怠的敌人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干涉的,能胜利.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原文:
谋攻篇译注
作者:孙武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上下同欲者胜”出自《孙子兵法》
风雨同舟 出处 《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发音 fēng yǔ tóng zhōu
释义 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上下同欲者胜是指孙武关于治军问题的军事心理观点。《孙子兵法·谋攻》:“故知胜有五:……上下同欲者胜。”国君、统帅与广大民众、士卒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就一定能战胜敌人。张预注:“百将一心,三军同力,人人欲战,则所向无前矣。”(《十一家注孙子》)表明孙子把得众、人心归一当作取胜的重要因素。
《孙子兵法》的《谋攻篇》第五章,讲有利胜利五因素,知战、知众寡、同欲、以虞待不虞和将能而君不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