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 忍让是不是一种智慧

辩论赛 忍让是不是一种智慧
2025-02-24 20:00:3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思路:

1、第一段表明观点忍让是一种智慧。

2、第二段举例。

3、第三段总结。

二、辩论稿:

常言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由此可见,忍让是可贵的,高尚的,忍让是一种修养,一种品质。忍让是一种智慧!

我们经常家庭矛盾和社会关系矛盾中发现这样一类情况:双方各执一词,虽然在公理上某一方占据绝对的优势,但不讲道理的人始终不会退让。不讲道理的人之所以不讲道理,并不完全因为他们不懂得道理的意义,而是他们无法接受他们是错的。这个时候的宽容,就是一种原谅。

处世哲学中最厉害的方法不是说服别人,而是让别人信服你的态度。忍让是一种宽广博大的胸怀,忍让是一种包容一切的气概,忍让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法宝,忍让之苦能换来甜蜜的结果。忍让讲究的是策略,体现的是智慧。能忍让者,追求的都是大智大勇,绝不做头脑发热的莽夫。

扩展资料:

忍让的正面事例:

1、娄师德

唐朝的娄师德为人深沉,气度宏阔,有极强的忍耐力。他的弟弟做州守被罢官免职后非常恼火,娄师德劝他弟弟说:“你要学会忍让,不要因自己被罢官,就大发雷霆。”他弟弟说:“别人把唾液吐 到我脸上,我自己擦干总算行了吧?”

娄师德说:“不可以,你自己把别人吐到你脸上的唾液擦干了,会更加引起吐他人的气愤,你要让它自己干了。”后来娄师德靠这种忍让,得到了武则天的欣赏,官居宰相之位。

2、歌德

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对他的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 容地让在一旁。

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同时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恼怒。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为自己摆脱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白,又显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2、韩信

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回答2:

写作思路:首先给出观点,可以从正面的角度出发,比如“忍让是一种智慧”,接着阐述自己的观点,举例论证自己的说法。

正文:

我始终认为,“忍”应当成为我们的人生智慧。

就拿《林冲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来说,刺配沧州时,他依然尊称陷害自己的高俅为“高太尉”,将罪责揽到自己身上,称自己“恶了高太尉”,认为自己是“罪囚”,这真可谓是忍辱负重。但是这种作法却是合理的,毕竟林冲已不能再得罪高俅了,否则自己在东京汴梁的家人性命将不保,甚至于会加速自己的死亡。

所以,为了保全自己与家人性命,为了与家人团聚,林冲选择了忍。他选择了理智,尽管最终被逼迫到忍无可忍的地步,但他若不去忍耐,恐怕他的结局会更加悲惨,也会更容易被当时黑暗社会与政治吞噬。

纵观唐朝300年历史,我认为郭子仪与娄师德的处世之道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是娄师德,武则天时期任命宰相75位,亲自提拔68人,被杀或下狱者15人,流放9人,占了整整三成。如此算来宰,相一职岂不成了高危职业?而就在这样酷吏横行、血雨腥风的时代,娄师德却成为担任宰相时间最长的三位宰相之一。

我认为其人生智慧就是一个字——“忍”。他曾劝告弟弟为避免树大招风,而对别人指责辱骂,应当让脸上的口水自己干了。这也是成语“唾面自干”的出处。而他的弟弟在外出做官时,也就此保全自己。面对同为宰相李昭德的辱骂,娄师德不着急不生气,他说:“师德不是田舍汉,更阿谁是?”小时候干过农活,娄师德巧妙应对李昭德对其“田舍汉”的辱骂。而李昭德也终因自己的性急,与酷吏激烈对抗,而被诬告处死,与娄师德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如果你仅仅认为娄师德是一个圆滑、没脾气的老好人,那你可就错了。

娄师德的忍是有自己原则的。首先,他是为办实事而忍。他举荐狄仁杰,但狄仁杰本人并不知情,反而十分排斥他。但娄师德忍了,这是为了实事,为了国家利益而忍。其次,他洁身自好。当时官场已经足够腐败,他却足够清廉。

我们可以想想,一个人圆滑来圆滑去不就是图个利益吗?那敢问娄师德又谋取了什么呢?娄师德忍住了,他克制了这种贪欲。有些人平常忍,但一到有利可图时,比谁都贪!这不叫忍,这叫阴谋诡计。再有,娄师德从不存害人之心。面对别人的辱骂和排斥,他并不记仇而是忍让,他一生没有害过任何人,光明磊落!

林冲与娄师德这样做,我相信很多人会问:他们不累吗?我认为他们一定累,但是又怎样呢?这是时代的使然啊!他们若不这样做,只会更快地死亡。忍就是在这个时代存活下去的智慧法宝。

我认为想做到“忍”,必要拥有豁达的心态。想一想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博大的胸襟和豁达的态度才让他在不断地贬低中“悠然自得”,继续写出名篇大作。所以,豁达才是人生通吃的砝码,它是忍的基础。

也许有人会说:忍耐实在是太累,时代已变迁,无需再如此忍了。但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利益成为很多人心中冲动的魔鬼,我们要“忍住”自己的内心的贪欲;在面对充满挑战的人生时,我们也要经得起考验,忍得住磨难与冷嘲热讽,换来内心的安稳与平静。要知道,生存之道与事业的成功皆因懂得忍耐。

忍,真的一种大智慧。

回答3:

忍,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人,要能忍,会忍。忍得好,可以给自己带来福气;不能忍,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祸端。做人,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方能成常人之所不能成。

忍,不是屈服,不是软弱,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豁达,更是一种境界。忍让,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是为了让彼此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前行。忍,是我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课,需要我们好好去学习,好好去体会,好好去领悟,然后运用到生活中去。

扩展资料

做人,不能贪小便宜,喜欢贪小便宜的人,往往没有大的格局,也赚不到大钱,而且还会让人瞧不起。一个人,如果想有所作为,就不要被眼前的芝麻小利给诱惑了,你得忍着,即使你现在没钱,你要把眼光看长远点。

能吃亏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做人,吃点亏,是有好处的,可以长点记性,也可以避免一些祸端。在小人面前,如果只是吃点小亏,你就没必要和他对着干了,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忍一忍。你和小人对着干,你赢了,你只是赢了小人,你输了,那你还不如小人。

回答4:

那要看忍让最终带来的好处是否会或很可能会大于害处了!若好处大于害处,忍让就是智慧,否则就是或很可能是愚蠢了。

回答5:

忍让不是一种智慧 只是一种人的表现 聪明的人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忍让 知道怎么运用它 而软弱的人你肯定也知道也就是无谓的忍让 一直忍让 这只是一种表现的形式 看人怎么运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