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我总是有理?

2025-04-23 16:50:3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人人都爱面子,尤其在大庭广众面前更是如此。

调查表明,男性往往比女性更不愿意被人认为他在经济上吝啬。许多男孩子喜欢在女孩子面前掏钱买东西,甚至宁可欠钱也不肯让女孩做东。正因为如此,许多公司总爱有意派女代表与男性代表谈判。

为了使对方明显感觉到有众人在场不便争执,运用当众讨价法,必须选择好环境。

比较而言,下面几种环境较为合适:

一是会议场合。当对方前来谈判时,在谈判室对面或隔壁特意安排一场会议。这时,你提出事先确定的要价,对方即使不满意,也不致于猛烈反驳,只好将就屈从。因为他们担心过于争执会波及会场人员,给人“不光彩”的印象。

二是娱乐场合。地点确定后,你可以事先约请一些人在所定地点打牌、下棋等,对方到达后,你便若无其事地带他到离娱乐场所不远的地方。发生争执时,你就有意识地提高嗓门,让娱乐者听到,并使对方感到再吵嚷会招致娱乐者的反感或诅咒,因而宽容地满足你的要求。

三是宴会场合。知道对方来谈判,可以特意安排一席酒宴,邀请一些老练持重的合伙人参加。席间,先谈些无关话题,待对方兴趣正浓时,便急转正题。这时,即使你要价要得较高,对方碍于人多,往往不愿多费口舌,而同意你的要求。

当然,“一物降一物”,同其他事物一样,“当众讨价法”也是有法子对付的。

你可以采取“笑骂由汝笑骂,好官我自为之”的态度,我行我素。这要求你敢于打破面子,不把讨价还价当做一件丢人现眼的不光彩的行为,不要怕别人讥嘲你是吝啬鬼,始终把人家精心设计的热闹场景当做谈判密室。这样,对方也就无可奈何了。

如果实在丢不下面子,你可以找一些借口推托。

如可以说:“价格问题,要由我的上司拍板,我们另外找个时间商议吧。”

或说:“我今天身子有点不舒服,我们是否改日再谈?”

这样说,既不伤感情,又不致面对众人,头脑发热,违心成交。

在讨价还价时,可以无中生有地为自己制造一个“后台老板”,说明自己在这次交易中不能完全做主,而把“后台老板”的种种要求和压力作用于讨价还价的对方,以此来增强自己的攻势,削弱对方的力量,增加对方的压力。

买方:请问,鸡蛋多少钱一斤?卖方:2.3元一斤。

买方:我妈说,2元以上的不要买。

卖方:如果真想买,给你稍便宜一点,2.2元一斤,怎么样?买方:不行啊,按这个价买,回去是要挨骂的。

卖方:你妈是在吓唬你,你别怕,你不会挨骂的,放心买吧。

买方:会的,我妈说话从来是算数的。

卖方:我可不管你挨骂不挨骂,如果要,就2.1元一斤,不要,咱们就拉倒。

买方:那好,来两斤吧。

再看一个例子:

卖方:这种毛衣42元一件。

买方:你卖得太贵了,我给朋友买,他只给了我35元。

卖方:那你给他先垫上,回去问他要吧。

买方:不行啊,他说就是这些钱,再贵他不要。

卖方:那你改买那种毛衣吧,那种毛衣便宜点。

买方:那不行,那种毛衣又薄,颜色又不好看,他一定不会喜欢。

来自“后台老板”的压力多种多样,可以是对价格的控制,也可以是质量上的妻求,还可以是金额上的限制。

为自己制造一个“后台老板”,用“后台老板”的种种压力作用于卖方,好像在买卖双方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使卖方在讨价还价时,不能进行正面攻击,从而感到无能为力。

其实,“后台老板”是子虚乌有的,这不过是买方一种讨价还价的策略。正因为是子虚乌有的,所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你的压力可有可无,可轻可重,使对方防范困难。

在谈判中运用这种策略时,买方最好事先向对方提示一下,让对方确信,买方是替别人买东西的,自己手中的权力有限,有时甚至不能做主。

这种提示,有时也等于告诫卖方:

你的心别太贪,即使我同意接受你的价格,别人也不一定会同意。

“后台老板”这种策略,在买卖交易方面可以运用,在庄严的谈判桌前,照样也可以运用。因为道理是相通的。

一般来说,如果双方谈判中未达成协议,并且没有创造再次讨价还价的条件,或者交易完全破裂后,买方不能回头,同卖方再次进行讨价还价。

有一次,一位小伙子到小摊上去买一套运动服。

小伙子同卖主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卖主提出的最低价格是68元。

小伙子没有接受他的要价,交易告吹。

后来,小伙子又到其他摊点去寻找他要买的运动服。

但由于其他摊点的运动服式样不合他的心意,或者要价太高,小伙子又返回原来那个卖主那里,同卖主再次讨价还价。

当小伙子提出接受他原来的要价,按68元的价格成交时,卖主却十分自信地说:

“现在卖72元,68元太优惠你了。”

小伙子和这位卖主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后,最后勉强以70元的价格成交。

小伙子之所以在这次讨价还价中再次退让妥协,是因为他吃了“回头草”。在讨价还价失败,交易告吹后,又回头请求对方卖货,让对方把握住了他的心理状态。

买方如要吃“回头草”,同卖方再次讨价还价,就十分被动了。这就说明买方看中了卖方的商品,买方对商品十分感兴趣。总之,想成交的是买方而不是卖方。

这就无意中抬举了卖方。买方会因此而由强变弱,只能进行“强求”和“恋战”了。这时,卖方很可能要抓住机会,狠狠敲买方一记竹杠。或者抬高价格,或者提出苛刻的条件。

谈判中,如果你不慎说了一些错话,或做错了某件事情,也不要马上轻易地改口认错,要给人一个你仍然很正确的感觉。

因为,倘若你轻易地认错、改口,会使对方掌握主动权,造成你的损失。

欧美一些国家,常发生这样的事:两辆汽车相撞以后,双方车主不会首先道歉。

因为,如果一方首先道歉,这就等于承认了是自己的过失,那就必须承担所有的责任。

明明讲错了,或讲出不妥的话,却坚持不改口,这种方法虽有点近于不讲理,但在谈判中却相当有效。

轻易地改口,往往会招来许多麻烦。所以有时不如来个“死不改口”。

要坚持“自己有理”的态度,就不可失去冷静和理智,尤其是千万不要向对方说出诸如“到底怎么办”之类的话。老狐狸经之九:处世之道做人要真实不少人觉得,有时和别人交谈,实在是一件费劲的事,有时说了等于白说,感觉挺无趣;有时说的不得体又要得罪人,还不如不说。其实,说话本身并不存在问题,如果换个角度思考一下,问题的关键可能并不在于说话,而在于说什么话,怎么说话。

我们常常用“瞎子点灯白费蜡”这句话,来形容做了无用功、白费劲,但是事情往往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有个瞎子,晚上出门都要打着灯笼。旁人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看不见任何东西,为什么要打着灯笼呢?是为了不让别人知道你是个瞎子吗?”瞎子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到了晚上,人们都成了和我一样的瞎子。因为晚上没有光,所以我打着灯笼出门。”旁人说:“你的心真好,你是为了别人而宁愿自己费油。”瞎子说:“不,我是为了我自己。我什么都看不见,如果我不打灯笼,别人就会撞到我。我打了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又让别人看到了我,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

故事中的这位瞎子,点着灯却没有“白费蜡”,是因为他明白,做事并不能光想着自己,要想自己不被伤害,先要让别人看到自己,在照亮了别人的同时也会照亮自己。在别人受益的时候自己也会得到好处。我们说话也是同样的道理,与人交谈,是一个了解别人,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过程,所以,我们说话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或者说,既为了别人也为了自己。“人”字是相互的支撑,说话,就是构筑心与心的隧道,情与情的桥梁,就是点亮人生旅途中的明灯,寒冷夜晚中的篝火。不与人说话,感情的隔膜将无法驱除,一开口说话,人间的温暖就会荡漾在心头。即使是去单纯地宽慰别人,我们也能够在交谈中感受到真情的交流,从对方那里得到对生活的感悟,给别人快乐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如果我们想要让自己的话对人对己都有益,在说的时候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要说自己想说的话话是说给别人听的,但是说什么话大有讲究。人们是在交谈中获得信息、增进了解,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别人要听的是你的心里话而不是假话。因此说话要说自己想说的话,才能让对方真正地了解自己,才能给对方真诚的帮助,自己也能从交谈中得到启迪,就像故事里的那个瞎子,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如果言不由衷,光想着如何让对方听着顺耳,就免不了要说假话,一旦被人揭穿,别人怎么再会相信你?更要命的是,假话一旦说得多了,会把假话当成真话,你整个人也会变得虚伪,你的心就会堕入深渊而难以自拔,再也显现不出自己的真实一面了。

当然,说自己想说的话,并不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而是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人可能认为“忠言逆耳”,你说批评的话别人肯定听不进。其实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说违心的话,与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说话并不矛盾。说话的目的是交流,当你指出别人缺点时,你是真诚地给予别人帮助的,你说的话是发自内心的,只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别人是会乐意接受的。《孟子》里有个典故,当梁惠王问孟子,为什么他辛辛苦苦治理国家,而人丁不比邻国兴旺时,孟子没有直接批评他的做法不对,而是先用了一个比喻:“五十步笑百步”,让梁惠王明白一百步也是逃,五十步也是逃。而梁惠王的做法和邻国没什么两样,当然不能希望人丁兴旺了。然后孟子再指出实行仁政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让梁惠王口服心服。这种“欲擒故纵”的批评方法,让对方自己想明白错在哪里,并且知道如何去改正,效果就大不一样,这种说话的方法很有智慧和技巧性,值得我们在交谈时采用。

要选择适当的机会要想让自己的话得体和管用,必须注意说话时的机会和场合。就像那个瞎子一样,在别人晚上需要光明的时候,及时地点上灯笼,别人才会注意到他。能够在别人想听的时候开口,你说的话才能引起重视;或者在别人需要你关心的时候,及时地送上自己真诚的话语,说话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例如向上级领导提出意见或建议,就要选择领导比较高兴、他主动找你交谈、没有无关的人在场、态度要诚恳和缓的时候,用假设性的语气,如“如果这样的话,可能会比以前好一些”等,领导听取你的意见的可能性就会大得多。如果不管别人的感受如何,也不看场合,就由着自己的想法大说特说,你可能痛快了,而别人就痛苦了,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别人不想听的时候,或别人对你有误解的时候,你应该选择静静地走开,等以后找机会再说。要知道有时沉默也是一种语言,也会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真实态度和无言的力量,同样会受到别人的重视。

要分清事情的性质想把话说得得体和管用,还要弄清楚说的是什么事,怎样去说清楚。如果事无巨细,一律把话说得很快很重,别人就会认为你语无伦次,分不清主次;一件简单的事,如果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就会令人讨厌;如果说话时的口气不对,好话也会说坏。如果能够分清事情的大小、轻重、缓急,在说的时候,区别对待,采用适合的口吻和词语,才能把话说到点子上,得体管用。有些事点到为止,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些事要详详细细地说清楚,才能起作用。例如,朋友有烦心的事找你,你应该表示出这确实是件烦心的事,然后帮助他想一些解决的办法,再说些安慰他的话,效果会比较好。在反驳别人时,也要有理有据,不说伤害对方的话,而要诚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不能说服对方,也要表示出自己良好的与人为善的态度。

曾在网上看到一帖子,说的很有道理,如果能够这样开口说话,我们就能做到对人对己都有用有益:

小事,幽默地说;大事,清楚地说;急事,慢慢地说;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要乱说;做不到的事,别轻易地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地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地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将来的事,将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