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yìn
结构:左右结构
释义:(1)(词性:名词)图章;泛指各种印章:印鉴、印台、印盖
(2)(词性:名词)痕迹:脚印、烙印
(3)(词性:动词)留下痕迹,特指使图章、文字等附着在纸、布等上面:印刷、复印
笔顺:撇、竖提、横、横折钩、竖
组词:印花:①(词性:动词)将有色花纹或图案印到纺织品等上去
②(词性:形容词)印有花纹的:印布
③(词性:名词)由政府出售,贴在契约、凭证等上面,作为税款的一种特制印 刷品
印件:(词性:名词)指印刷或复印出的成品件。
印泥:(词性:名词)盖图章用的红色颜料。用朱砂、艾绒和油脂混合制成的。
印(拼音:yìn)是汉语常用字。
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字形像一个人用手按压另一个人使他跪下,本义为摁、按压,是“抑”的古字。按印章要用力摁,“印”又可解释为印章、官印等。用作动词时,意思就是“盖章”。
印组词:
印象、脚印、印痕、烙印、心心相印、胶印、印染、承印、血印、印度教、复印机、印油、扩印、印刷体、印花、印本、摹印、印台、付印、印绶、排印、印发、盗印、用印、印把子、印刷、印纽、印谱、印子、印张、铅印。
文字溯源:
金文中的“印”字由甲骨文字形发展而来:整个字变成了上下结构,上面是手形,下部的人形由原来的半跪状,变成了弯腰弓背、腹后大腿胸贴膝盖的蹲坐状,似乎随时都会扑倒在地,“按压”的意思更为明显。
发展至秦代小篆阶段,“印”字的字形变得更为规整,并发生了一些变化:上部的手形进一步扩大,成了“爪”;下部的人形成了头部挨着膝盖跪坐的“卩”状,似乎是真的被压得爬不起来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