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八条没有,有新国八条。呵呵,看看可还满意?
1、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
未来几个月,实行限购令的城市房地产成交量将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虽然供求关系的改变最终体现在房价上还需一段时间,但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将无动力支撑。
日前公布的京版“国八条”从限购、限贷、限价、加强税收监管四大措施直击房地产四大要害,严厉程度空前。尤其是非北京市户籍居民需提供五年纳税证明才能购房、对拥有二套及以上住房的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和拥有一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向其售房的两项规定,使得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几乎丧失了生存空间。
房地产调控一直是中国的一大难题,“越调越涨”的怪圈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百姓和政府。今年1月26日,国务院公布了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新“国八条”在房贷方面将二套房首付提升至六成,限购令也推向了全国执行,被业内人士视为中国多次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最严厉的一次。此前中国还出台过“国六条”“国五条”和“国十一条”等政策调控房价。
此次中央新"国八条"以及各地陆续出台的对新"国八条"的落实细则,表明了政府调控房价的决心,效果将是立竿见影的。
根据新“国八条”规定,2011年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
2、限制地价,限制房价上涨的调控信号
在今年1月的“国八条”中,明确提出了城市人民政府要合理确定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的问题。本次“京15条”细则中,要求“杜绝土地出让中连续出现楼面地价超过同类地块历史最高价的情况发生”,释放出通过限制地价,进而从源头限制房价上涨的调控信号。
京版“国八条”细则完整性非常好,同时延续了去年一系列调控政策的严厉程度。
细则中“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和“限购政策”非常明晰和严格,尤其是对“非北京市居民购房要提供5年以上在北京缴纳社会保险及个人所得税的证明”,严厉程度出乎意料,对外地人在京购房的限制程度较高。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当前经济领域的改革与三十年前已经大不相同,三十年前的改革是从经济不发达地区开始,而当前经济领域的一个突出矛盾是结构问题,经济发展越迅速水平越高的城市,其结构矛盾越复杂,因此采取的手段必然越严厉
北京楼市调控新政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税收、法律等多种手段,体现了北京打击高房价的决心,将有效打击投机投资购房,降低房价、抑制通胀。不仅仅是限购等调控政策升级进一步制约成交,有效地打击楼市投资投机;而且这些政策很可能将处于常态化,这将对市场产生长期的威慑。
3、房地产市场会产生的影响
这十年,人们年年都在抱怨房价涨得厉害,官府也隔三差五地对楼市进行调控,但结果,房价越调越高。
这使得民众对调控,已经失去信心,屡次调控稍懈房价报复性暴涨后,都让人不得不心生悔意:为什么不在房产商难熬的时候买房呢?为什么不逆调控而行呢?
房价永不回头的现象,一方面激发了囤积性需求,另一方面则使得让房子由居住消费品变而为投资保值甚至投机套利的工具!
而市场是永远无法满足逐利性的需求的,任由市场自己走下去,只能是市场的崩溃!
避免市场崩溃的途径,在于渲泻对住宅的投资性乃至投机性需求。但我们又不能通过去化住宅的资本属性而毕其功于一役,因为这将断送整个房改后好不容易才形成的市场化进程。
无奈之下,限购令成为差强人意的政策选择。但限购令只是一道闸门,它只是把有支付能力的投资性或投机性需求堵在了门外,并非根本性的疏导之策,只是权宜之计而已。
北京楼市调控新政出台后,很快市场的观望情绪将比较浓厚,成交量显著下降,价格会随之下降。经过三到五个月的发展以后,到今年下半年,应该是一个量跌价平的态势。跟去年的同期相比,应该呈现量价齐跌的状态。
虽然2010年一线城市房价实行了重点监管,但是调控盲点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较快,远远超出了市场预期。可以说,中国绝大多数大中城市都有调控的必要,一些房价上涨较快的三四线城市尤其如此。
首先,短期内交易量下滑。这条细则使一部分有购房计划的群体失去了购买资格,暂时退出购买市场。同时,一些业主在细则出台后没有资格继续购房,会考虑停止出售已有房屋,市场上房源供应量也会减少。购买需求和供应需求均受到抑制,短期内会影响交易量。
其次,房价上涨势头消弱。如果成交量下滑,长时间低位运行,房价也会随之受到抑制。同时,政策的出台往往会带来观望期,观望群体期待房价下降,心态不稳,卖方心态也会受到影响,房价很难上涨。
政府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目的是保证房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细则中也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和公租房的建设力度,确保加大房产市场供应量。希望这些细则能尽快落实,保障房产市场的长远有利发展。
4、中小开发商很可能因为资金紧张而被“踢出局
“限购令”对楼市的压力不小,而即将在全国铺开的“限购令”,更让小开发商担忧今年的“收成”可能下降,加之银根收紧,中小开发商很可能因为资金紧张而被“踢出局”。
但从已经实施“限购令”近10个月的北京楼市来看,由于购买力强劲,“限购令”对市场的影响似乎有限,但仍对市场有潜在的影响。截至2010年第四季度,北京市居民完全产权自有住房率为72.4%,多套住房拥有率达到18.3%,老版“限购令”影响家庭在80万户左右。
据统计分析,2009年全年北京购置房产的户籍比例中,外地户籍首次超过本地人群,达到了55%,加之2009年之前已购房家庭,估计在北京有房产的外地户籍家庭已经超过百万。
限购肯定会影响到楼盘的销售,销售压力自然也加大,除了“限购令”外,银根紧缩,开发商贷款难也让不少开发商的资金较为困难。
如果销售压力继续增加,开发商将面临更大的资金困难,所以手上有项目的开发商加快了推盘的速度。
实际上,,在一些二、三线城市,“限购令”还没完全落地之前,很多开发商正在以“限购令”为借口,加快销售,而一些购房者也在“抢购”而这一趋势仍在部分城市蔓延。
目前综合来看,限购令即将在全国铺开的预期,确实影响到小开发商心理,但降价销售者并不多,相反选择观望的比较多,短期内出现“僵局”的可能性非常大。
虽然严厉房贷调控政策出台,挤掉了部分投机需求,也压制了刚性需求,并影响了投资和未来供应。而且调控政策导致开发商对投资更加谨慎,观望,甚至投资下降。但房产税会进一步抬高房价。因此,政府在多收了税之后,应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解决总体的民生问题。从增加房源的供给入手,提供更多的廉租房和保障房。
5、楼市预测
房产税、国八条以及加息三只靴子落地,到底对今年的楼市有何影响?专业和业内立马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唱空派说今年的房价肯定会大跌;而唱涨派则说对楼市几乎没有影响。但实际的市场反映是什么?有人说60%的人将会持币观望,有人说海外的热钱将继续涌进中国楼市。但市场究竟会有什么反映?房价到底是何走势?
丰源预计,2月份我国房地产市场交易量仍旧低迷,房地产价格会趋于温和。今年全国房地产平均价格至少下降5%,一线城市至少下降10%。
一线城市开发商、不缺钱的开发商们将采取捂盘策略。今天的调控时代已经衍变成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这间的博弈,看谁能耗的过谁。
重点城市的房价不会出现剧烈起伏。狂降只是大众的意淫,狂涨已经超出了中央所能忍受的范围。今年的90周年,明年的18大换届,一切以稳定为重中之重,绝对不容许房价捣乱。看清楚这一点,你就看清了未来房地产的走势;
限购商品房将成为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常态政策,因此商业地产和写字楼地产将成为富人和炒家的关注热点。商铺、写字楼、商业立项公寓将成为今年楼市的三大热点项目;
商品房供应将进一步减少,未来潜在供需矛盾突出。原因有二:一是开发商有意囤房,减少供应;二是保障住房土地份额大大增加,挤压了住宅用地的供应。一旦购房者放弃观望,供需矛盾突出,新一轮房价保障局面即将形成;
调控政策出台之前,房地产税出台、加息预期等因素导致购房需求提前释放。通胀预期加大,部分居民已经将“更多投资”取代“更多储蓄”,作为第一选择。在“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更加严厉”、“房地产税试点逐步深入”、“新一轮货币紧缩周期启动”、“房地产商资金链趋紧”、“保障房供应充足”以及“当前房价实为过高”的六大重压之下,尤其是在加息和房产税试点的措施下,中国的房价将出现拐点。但只有严厉的住房信贷政策及税收政策两条腿走才是住房宏观调控有成效的关键,但是当前国内房地产宏观调控只是严厉的信贷一条腿在走,而没有严厉的房地产税收政策(该出台的房地产税收政策不出台),因此,效果如何还得拭目以待。
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1号文,业界称之为“新国八条”),提出“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等系列政策,2011年房地产调控向纵深推进。
在“新国八条”的诸多措施中,土地新政最令人瞩目的亮点有三个:
一是在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
二是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总量原则上不得低于前两年年均实际供应量。
三是加强对土地市场资金来源的审查,参加土地竞买的单位或个人,须说明资金来源并提供相应证明。
没有最严,只有更严。春节前夕,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推出八条房地产调控措施,房地产市场再起波澜。在“新国八条”规定的八项措施中,位列第五项的是“严格住房用地供应管理”。
严格住房用地供应管理,虽然只有309个字的表述,却涉及了增加住房用地供应、调整用地供应结构、遏制土地投机炒作、防范土地金融风险、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等多个方面,不但延续并强化了此前的各项调控政策,而且增加了诸多新的调控措施。
保障性住房用地单列,应保尽保
土地市场既是房地产市场的源头市场,又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性住房用地在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单列”,通过土地的区隔供应,进而实现住房供应的区隔,从源头上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这是“新国八条”的最大亮点。
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的蓝图虽已经画出,但历史的经验不时提醒我们,保障房最终能够落实多少,依然令人担忧。保障房建设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既有观念认识上的偏差,也有实际操作困难。不少地方政府“唯GDP”的观念还在认识中作祟,企图“以一增遮百丑”,为了GDP增长不惜以环境资源、劳动者福利为代价,“以地生财”的冲动难以遏制,而不愿意为保障性住房投入较多的新增建设用地。
“新国八条”明确要求“在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如果再配合以量化考核问责等配套落实措施,那么过去那种在新增建设用地上,“工业用地”挤占“住宅用地”,“高档商品房用地”挤占“保障性住房用地”的现象将失去空间,进而为真正建立分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夯实基础。
商品住房用地供应总量只增不减
商品住房用地供应总量,不得低于前两年年均实际供应量,这是在土地供求关系上对房价的稳定。
房地产市场可分为上游的土地市场和下游的房产市场。虽说影响土地价格的,是土地的供应和需求;影响房子价格的,是房子的供应和需求。但是,土地的供应却直接影响到住房的供应,在房地产市场中,某一地区房屋的供给完全取决于该地区土地的供给,这也是位置具有固定性的土地有别于其他商品(产品)的最大特性。
由于土地供应量大小直接影响到住房供应量大小,土地供应价格的高低也会通过供应量的方式影响到住房供应价格的高低,商品住房用地供应总量不低于前两年年均实际供应量,这从供应层面讲对稳定住房价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该项政策要真正发挥作用,其前提是需要消除土地市场囤积居奇的投机炒作,这就要求首先要有严格处置闲置土地的配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加强对土地市场资金来源的审查
对土地市场资金来源加强审查,参加土地竞买必须说明资金来源并提供相应证明,这是在全球量化宽松背景下对土地投机炒作的源头防范。
房地产价格的屡调屡涨,虽然有工业化、城市化等中国现阶段的特色因素,但更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了境内外热钱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和潜在影响。去年全球经济最大的特点是“失控的货币”,中国房价、地价的不跌反涨,其症结就在于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的房地产市场,成了全球“失控的货币”的首选的流入地。
因此,对土地市场资金来源的审查,不仅关系到土地市场的稳定,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金融安全、经济安全。
房地产问题在任何时候,可以说本质都是金融问题。房地产领域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影响到金融衍生品,进而波及整个金融领域,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热钱的流进流出,与泡沫的兴衰相伴相生。世界上最近发生的几次金融危机,包括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都是一种以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为特征的经济危机。
为防范热钱肆虐土地市场,2010年12月19日,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严格落实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对招拍挂出让中溢价率超过50%、成交总价或单价创历史新高的地块,在2个工作日内上报国土资源部。这彰显了国土资源部对土地市场资金潜流实施监控的意图。而“新国八条”中的土地新政更是进了一步,从事后监控提前到了源头审查。
但是,对于土地市场资金来源的事先审查,国土资源部门由于职能限制只可能局限于形式审查,对资金来源的实质审查还应由金融部门发力。只有国土资源部门与金融部门共同协作,才可能真正做好土地市场资金来源的预先审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