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简述安全生产方针?你如何理解此方针?

2025-04-28 02:01:1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对安全生产方针的理解如下:
  安全生产方针是指政府,它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根据历史资料,我们发现我对安全生产工作总的要求国安全生产方针大体可以归纳为三次变化,即:“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确定的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是为达到事业前进的方向和一定目标而确定的一个时期的指导原则。从1949-2009年的60年间,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在逐渐演变,这种演变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在渐进。
  

  从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演变,可以看到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不同时期的不同目标和工作原则。

回答2:

  2002年11月1日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一章、第三条: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6年3月27日下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关键是要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 把“综合治理”充实到安全生产方针之中,就此,我国安全生产方针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我的理解:
  ‘安全第一’:它有着很实际的意义,是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在处理问题、遇到矛盾或者将要对某一事情作出决断、选择时首先应当考虑的,也就是第一应当考虑的因素。例如,在抢生产进度,还是要保证安全的问题产生矛盾时,为了安全,就要放弃生产进度;当企业生产设备存在安全隐患不更新就可能会产生危险,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更新设备上还是用于生产上时,企业领导人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安全是处理问题时第一要考虑的因素。只有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才能在制定政策、计划,实施生产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否则安全生产就没有保障。
  ‘预防为主’:是指将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放在预防上,而不是事故发生后的补救,不能总是事故出了以后再去调查处理。预防就是未雨绸缪,就是在事故没有发生前,就采取防范措施,使事故没有发生的可能和机会。预防是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手段,生产经营单位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应当考虑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将可能产生的问题与应对措施考虑在先,这样才能将事故发生的概率压至最低。预防一方面是思想上的警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措施上、设备上、技术上、人员配备上的预防。据据研究显示,安全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关系是1比5的关系。这一安全经济的基本定量规律是指导安全经济活动重要基础。在生产建设当中,预防事故产生的安全投入成本不能省却。
  ‘综合治理’: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在进一步改革开放过程中,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而法制尚不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尚未理顺,以及急功近利的只顾快速不顾其他的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体现的又好又快的安全、环境、质量等要求的复杂局面;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安全生产工作的规律特点。所以要全面理解‘综合治理’,绝不可脱离当前我国面临的国情。实施‘综合治理’只有认真治理隐患,有效防范事故,才能把“安全第一”落到实处。事故发生后组织开展抢险救灾,依法追究责任,深刻吸取教训,固然十分重要,但对于生命个体来说,伤亡一旦发生,就不再有改变的可能。事故源于隐患,防范事故的有效办法,就是主动排查、综合治理各类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能等到付出了生命代价、有了血的教训之后再去改进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治理是安全生产方针的基石,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