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中国 的写作背景

快啊!!感激啊!!
2025-04-03 18:22:0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方志敏简介方志敏(1899-1935)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1899年8月21 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十六)生于江西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7岁入私塾。1916年秋,考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在校组织进步团体“九区青年社”。1919 年夏,与邵式平等发动组织本校学生开展反帝爱国斗争。同年秋,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预科班。次年,升入应用机械科学习。为该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 1921年春,因领导该校学生反对腐败教育,要求教育改革而被校方开除。不久,加入江西“改造社”,为《新江西》季刊的主要撰稿人。同年秋,考入教会学校九江南伟烈大学。

从身陷囹圄到慷慨就义,方志敏度过了6个多月的铁窗生涯。在狱中,敌人采取各种威逼利诱的卑劣手段,多次对他进行劝降。方志敏回答的却是:“吃人的国民党,你想我投降?呸,你是什么东西,一伙强盗!一伙卖国贼!一伙屠杀工农的刽子手!我是共产党员,我与你势不两立,我要消灭你,岂能投降你?”这时缪敏亦被捕关押在南昌女子监狱。敌人又企图用亲情关系来诱降。父亲说:“……我与我妻的爱情不坏,因为,我们是长期同患难的人……”为了击破敌人的劝降阴谋,他俩始终未见面。两个月后,敌人将方志敏从污秽不堪的三等号移至狱中“优待号”。在“优待号”里,他以坚定的信仰和过人的胆略,争取了“优待号”中的胡逸民、代理看守所长凌风梧、看守所文书上士高家骏、看守班长及许多看守兵和卫兵。还有原国民党军第二十一师师长、因率部投奔方志敏未成而被囚禁“优待号”的同学等,他们都敬仰方志敏,为他个人越狱提供了条件。但方志敏却希望与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或更多的同志一起越狱。于是,他又一次失去了生的机会。
为了同敌人争夺时间,方志敏巧妙地避开敌人的耳目,利用敌人提供劝降用的纸笔,以钢铁般的意志,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清贫》等十多篇共13余万字手稿,为党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革命遗产。
蒋介石见诱降方志敏的阴谋失败,加之苏联共产党打电报给他要求释放方志敏,于是当即复电,说方志敏已经被杀。然后又当即下达了秘密处死方志敏的命令。
1935年8月6日凌晨,沉闷的空气令人窒息。一群全副武装的匪兵将方志敏反铐双手,押出狱中。方志敏意识到最后的时刻到了。他神色泰然,从容地向外走去。刑场就是赣江边的下沙窝。方志敏那魁梧的身躯,犹如挺拔的青松,高高地屹立在赣水之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江西人民的好儿子,终于为可爱的中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时年36岁。

回答2:

方志敏短暂的一生却留有《可爱的中国》、《清贫》等一批名篇。

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怀玉山区被俘,当晚写下了《方志敏自述》。2月2日他被押至南昌,囚于蒋介石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2月5日起,方志敏即正式开始了狱中写作,至8月6日英勇就义,六个月间他以一腔热血写就16篇文稿,计14万余字。[12]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狱中方志敏迎来了写作的巓峰期。

以最后的生命与心血结晶凝成的狱中文稿在作者生前精心安排下复制四份后从囚室传出。以后这些文稿辗转反复 ,有的散佚民间,有的流向海外。但上苍有眼终有两路经反复磨难传送到了终点 —— 在上海的中央。方志敏狱中文稿得以面世,使后人有了认识这位为信仰、为事业献身的志士的机会。狱中文稿中有多篇谈及死,而“视死如归”是其共同的主题。多么沉重、黑暗的狱中生活,可作者却用异样清新、优美的文笔,抒写了一位甘愿《清贫》、挚恋《可爱的中国》的革命者的襟怀。然而作者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根据地和红军——历史!教训!建议! 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这便成为他生命的最后奉献!读这些血写的文稿,我们才真正领悟“文章千古”的含义。

回答3:

可爱的中国》,写作时间是1935年5月2日。当时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还没爆发,但“九·一八的炮声却震撼了每一个有起码民族情感的中国人的心。作为红十军的创始人,方志敏在红军开始长征的时候,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司令,但在进军的路上,不幸因叛徒出卖而落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手中,最后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