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与圆的思考——一份新课程教案评价与反思
海南农垦实验中学周芳勇
[案例]
下面是我从网上拷下来的一份《新课程教案范例》。教案篇幅不长,为了评叙方便,我把原文全部复制下来。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一课时 反思
教学目标:1、学生能口述作者及其相关情况。2、学生能解释默写18个词语,给加点的注音。恭喜 思维 模式 根深蒂固 要素 孜孜不倦 汲取 渊博 推敲 锲而不舍 一事无成 创意 素材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灵感 关注3、学生能口述本文的论题,中心论点以及论述的思路。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启动 1、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本课主要学习什么内容?讨论一下。3、请同学把目标抄到黑板上,第一组词语,第二组文学常识,第三组篇章,第四组语句。 5、评奖。 2、 全班讨论预习好的学习内容(3分钟)4、四学生上黑板抄目标。(3分钟)
教学活动一 1、这篇课文,我们先学什么?3、理清课文思路吧?怎么理法?好了可以举手。5、好。(指名说)7.还有什么困难?9、(小结)如果是中心,………;如果是方法,………;如果是第二段内容………;如果超越教学内容,你这个问题很有创见,我暂时回答不出来,课后再讨论。(3分钟) 2.自由回答。(1分钟)4、个人自学(5分钟) 6、全班交流(3分钟)8、学生提问。(3分钟)10、记录。
新活动二 1、 下面同学们可以利用几分钟的时间,选择自学的内容。 2、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归纳,由组长指派代表发表所学意见。 1、个人自学5分钟 2、小组讨论5分钟,全班答问4分钟
教学活动三 请同学们选择下面的作业。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2、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3、从阅读的角度说说看,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正确答案?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5、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试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6、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7、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8、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9、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这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记忆?10、你来评一评: [投影] 一群小学生在空地上踢球。一个孩子不小心,一球砸坏了一位长者家的窗玻璃。这个孩子跑到长者家里,当头就是一句“一块玻璃多少钱?”人们对这件事情看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三种: (1)没有逃走,主动上门赔钱,应予以表扬;没有道歉可以原谅。(2)赔钱就是认错、道歉的表现。(3)首先应该道歉,同时应该赔钱。 你赞成哪一种? 和老师合作讨论2、3、4题 纷纷讨论,明确: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3、 第一、二两个自然段是解说问题的四个答案都正确,第三自然段在说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后,用“因此”带出结论。4、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另1、5——10题时间不够,由学生课后完成。5、(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_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2)罗兰·布歇尔不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6、创造力不是名人的专利,普通人也具有创造力。举例,如:黄道婆发明纺织法、鲁班发明锯子等;伟人也是从一般人开始的。7、创造性思维有三个必需的要素:一是使自己知识渊博;二是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三是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8、第十二段第一句9、第十三段,总结全文(学生自选背诵方式)10、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有其他看法也可以提出来。
教后记:
[评析]
这是初中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教案。这篇教案严格意义上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