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是韵文文体之一,又称"曲子词",即歌词。它本来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由于它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或至少曾经有过一个乐谱。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如《西江月》、《清平乐》),这个名称就叫词牌。
“词是诗余”这是宋人对词体共同的基本认知.原因当是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对词的功能属性——词体的认知。宋词上承晚唐五代花间尊前的绮靡婉约的词风,至苏轼涉足词坛前,绝大部分词家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走“绮筵公子,绣幌佳人”(3)的老路,题材内容总不离男女欢爱、羁旅愁绪。所营建的意境也大多纤弱凄婉。文人士大夫们填词虽是兴至而为,但仍以为词只是供侑酒而歌的,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算不上诗歌的正宗,故称之为“诗余”。
词并不象诗那样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
词就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长短句或是诗余是可以的。但一般不说也称乐府,虽然这一说法也是正确的。
说乐府人们更容易想起的是六朝的乐府诗,而不是词,所以容易引起误解。
当然乐府也可以指词,但那是具体到某些人的词集时才这么说,比如《东坡乐府》。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曲词\曲子词\长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