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住相布施的意思是首先要用智慧去透视世间的一切事物。认识到它的因果性,无常性,缘起性,空性,了不可得性,只有看破世间万事万物的实质,你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才不会住著于假相,这样就可以避免贪嗔痴烦恼的生起,避免生命中由住著而带来的痛苦。
2、不住相布施与住相布施在形式上没有差别,只是“心态”不同。一个是人间的善举,一个是般若智慧的随顺慈悲;一个是迷中行,一个是悟中行。金刚经云:“菩萨不住相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虽山河大地常在,凡夫迷中所见,皆为惑见,迷惑颠倒,不见真相,实为无目。
3、选择了帮助上学的孩子算住相布施,是不算有分别的,因为不住相布施与住相布施在形式上没有差别,如果都愿意帮助但没有这么多精力财力,可以等到以后财力充足了再来帮助,做善事什么时候多不算晚。
扩展资料:
1、《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实相者即是非相”“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2、“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等等,都说明了相是虚妄不实,实相是无相,要证得实相,就不能住于相,因此,经中处处以般若去观察一切:“如来身相者,即非身相”。
3、不住相能解脱生命的痛苦,《心经》上告诉我们要用般若智去观照一切,认识到世间万物空了不可得。就能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无恐怖,从而远离颠倒梦想,到达究竟涅盘。涅盘是永恒的幸福宁静,只有证得涅盘,生命才能彻底解脱痛苦。
1.不住相布施,就是不把自己的布施当回事。按《金刚经》说的是施的时候心中无我无有被施者也没在意施了多少钱。
2.按上面的定义,选择布施就是着相了。佛经上讲菩萨布施,是求眼施眼、求心肝施心肝,而不过问他拿去有用没用、或者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3.佛经上有个著名的故事,说有个人很穷,遇到佛又想供养,只好把自己身上的破麻布脱下来叫人送去给佛,而自己光身子只好躲在屋里不出门。由于这个真诚的供养,他以后生生世世都为国王。布施也如此,不在于钱多少,不在于布施给谁,关键在心真诚就功德无量啊。
“不住于相”,“相”的意思在《金刚经》中讲得很清楚,即不住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行布施。
不住相布施,就是不把自己的布施当回事。按《金刚经》说的是施的时候心中无我无有被施者也没在意施了多少钱。
不求报而做的善事,就是无相布施。不求任何利益,不计任何代价,有无报偿都不计较,完全为了别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无相布施。
不住相布施就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
布施不为人见者,名不住“色”布施。
布施不为人闻者,名不住“声”布施。
布施不为人扬者,名不住“香”布施。
布施不为人报者,名不住“味”布施。
布施不为利己者,名不住“触”布施。
布施不为天福者,名不住“法”布施。
简单的说就是不执着布施这件事的布施,这个其实很好懂,只不过不好做到。
想要做到不住相布施就得先放下布施这件事,比如纠结是否是“不住相布施”就绝对不是“不住相布施”。但不是不住相布施又怎样呢,对于被布施者来讲都一样的,只要他们得到了利益就行呗。非要在乎这些,是因为还是放不下自己的福德多少的问题,这跟做买卖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中间的两个问题不用回答了吧,说说后面的问题。
没有足够的财力其实是非常好的机会哦,想想如果你快要饿死了,你看见一条奄奄一息的小狗,你把唯一的饼掰了一半给它。如果你真的发自内心的做出来你就是菩萨啊。但是你要是把全部都给了也是,只不过比给一半差点意思。
看到你的补充我也补充一下:我觉得如果财力不够就真的真的要先照顾好身边的人,这点很重要,身边的人能照顾明白也不容易。而且最大的布施是法布施,跟钱也没啥关系,不用非要他们有信仰,主要是让你身边的人快乐起来,一杯水,一个问候,一个笑容真的必要。
楼主 您好~
布施福田约有四种: 功德田、报恩田、贫穷田、毒田等四种。
那麼如果以投资报酬率来说,布施正法道场、推广佛法正法、或布施佛菩萨、真善知识,都属於功德田,其福德不可思议。
那麼报恩田即是父母、与世间授业之老师,贫穷田则包含了一般动物畜牲以及老弱妇孺、贫穷受灾等人,就福德校量来说,布施功德田>报恩田>贫穷田,而且布施於功德田中,未来要证悟见道也会比较迅速,因为累积足够的福德的缘故。
至於毒田,则是帮助诽谤正法者破法等,这是世间最大毒田,未来亦有恶业果报要偿。
====================================================================
以上略说校量布施,而我们要布施的时候,当然也要分别要如何布施,而不是一昧盲目布施,否则布施到毒田,也是共业。
经中所谓的不住相布施,那是说: 菩萨亲证本来面目--- 真如佛心,现前能够观察真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亦无寿者相。那正当布施时,现前观察真心无布施相、而另外之受布施的友情众生,他本来具足的真心,也没有受布施相,而真如佛心对於布施之物、布施者、受布施者真的是完全无分别,你不论布施谁,他从来就不动心亦无分别。
并不是说完全不理会怎麼布施而都一昧真诚布施,那这样你乾脆捐完身家财产,不是更直接吗?
而菩萨应当分别自己的福德胜劣、自己的能力到多少而随分布施,而在布施时,现前观察真如佛心无布施相,能就能让自己的心地渐渐转依真如佛心的这种平等性、无我性,而消除烦恼习气。
如果连自己这色身道器都照顾不好了,又如何修定、修慧、修六度呢?
所以在布施时,应当随分而量力布施,也因善能分别功德田等四种福德田的差别,而知道自己应该补足哪部分的福德。
然而,当你到八地菩萨的时候,其实那时候才真的可以随意化现各种金银、财宝、食物等布施广大有情,但是在你还没有这种能力前,我们当然就只好量力布施,而在布施时,转依真如佛心的无我性,如果还未亲证真如佛心,不能这样现观的话,那麼也可以观察布施的自己无常、无我、布施物、受布施者亦无常、无我,那这样也是可以渐渐发起无我之功德受用。
最后,补充一点,分别心并不是不好,而是看你怎麼应用分别心, 佛度化众生,也是善能分别众生根器,才能选择相应的法门给相应的众生,那其实这也是分别心。 然而,正当佛陀以分别心说法度众时,无妨本来具有的真心从来就不分别、从来就不曾说过法,所以站在真如佛心来看待,确实49年未曾说过一句话,但是你若不分别法义差别,又如何能修行呢?能度众呢?
所以罗,有分别的,也有不分别的,有修行的,也有不修行的,这才是中道(而这个中道是可以亲证体验、而非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