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军机枪

2025-04-28 23:45:5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二战期间,在日本陆军中,步兵被称为“军的主兵”,在战场上承担着最多的任务。装备日本步兵的最为重要的轻武器是步枪、刺刀、轻机枪、榴弹发射器和手榴弹。简单地说,在1930年,日本陆军装备还算较好,但到1943年,盟军轻武器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要远远超过日军,此时双方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档次。本文将介绍几款二战时期日军常用的轻、重机枪。


【十一年式轻机枪】

1922年(大正十一年)日军采用的第一种制式轻机枪,因其枪托为了便于贴腮瞄准而被设计成向右弯曲的式样,在中国被俗称“歪把子机枪”,这就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是日军侵略中国时日军步兵班主要的轻机枪之一。


十一年式轻机枪自动方式为导气式,冷却方式为气冷式,枪管上有螺纹状散热片,发射三八式步枪用的6.5×58毫米步枪弹,射程较远,精度较高,但枪弹威力不大。这种机枪最为独特的是弹斗供弹原理,开放的供弹弹斗容量为30发,弹斗位于机枪枪身左侧,可以容纳6个水平放置的5发装弹夹。弹斗上方的压弹盖板向下施加压力使最底层的空弹夹打完后从弹斗底部开口漏出,上面的弹夹在自身重量和压弹盖板的压迫下进入进弹位置。弹斗底部的推弹装置将弹夹中的枪弹推向弹口,然后推弹入膛,依次反复。机枪上配有油壶,子弹需要经过油刷给弹壳涂润滑油,否则容易造成退壳不畅。理论上只要不断向弹斗中装填弹夹即可持续射击,但是由于弹药装填烦琐,实际射速很难达到理论射速500发/分。在实战中亦存在枪管过热(枪管固定,不能更换)、结构复杂易出故障、枪托歪使得射击出现偏向等问题。十一年式轻机枪从1923年,即大正十二年开始装备部队,当时日本各地所有部队都以1挺/大队的比例装备十一年式轻机枪,到第二年,每个中队都装备了1挺。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共生产和装备了5000挺十一年式轻机枪。但在实战中,这种机枪暴露出各种缺点,由于弹斗完全暴露在外,沙尘落在弹壳上,机枪很容易出现故障,后来被九六式轻机枪所取代,但该机枪仍在继续使用。十一年式轻机枪从1923年到1941年连续生产了18年,共生产了29000挺。

【九六式轻机枪】

1936年,日军针对十一年式轻机枪在使用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综合了十一年式及捷克ZB26轻机枪的特点,由南部麒次郎创立的中央工业会社设计了九六式6.5毫米轻机枪。


九六式轻机枪采用30发弹匣供弹,弹匣装在机匣上方,由于其提把、小握把

回答2:

【十一年式轻机枪】

1922年(大正十一年)日军采用的第一种制式轻机枪,因其枪托为了便于贴腮瞄准而被设计成向右弯曲的式样,在中国被俗称“歪把子机枪”,这就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是日军侵略中国时日军步兵班主要的轻机枪之一。

十一年式轻机枪自动方式为导气式,冷却方式为气冷式,枪管上有螺纹状散热片,发射三八式步枪用的6.5×58毫米步枪弹,射程较远,精度较高,但枪弹威力不大。这种机枪最为独特的是弹斗供弹原理,开放的供弹弹斗容量为30发,弹斗位于机枪枪身左侧,可以容纳6个水平放置的5发装弹夹。弹斗上方的压弹盖板向下施加压力使最底层的空弹夹打完后从弹斗底部开口漏出,上面的弹夹在自身重量和压弹盖板的压迫下进入进弹位置。弹斗底部的推弹装置将弹夹中的枪弹推向弹口,然后推弹入膛,依次反复。机枪上配有油壶,子弹需要经过油刷给弹壳涂润滑油,否则容易造成退壳不畅。理论上只要不断向弹斗中装填弹夹即可持续射击,但是由于弹药装填烦琐,实际射速很难达到理论射速500发/分。在实战中亦存在枪管过热(枪管固定,不能更换)、结构复杂易出故障、枪托歪使得射击出现偏向等问题。十一年式轻机枪从1923年,即大正十二年开始装备部队,当时日本各地所有部队都以1挺/大队的比例装备十一年式轻机枪,到第二年,每个中队都装备了1挺。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共生产和装备了5000挺十一年式轻机枪。但在实战中,这种机枪暴露出各种缺点,由于弹斗完全暴露在外,沙尘落在弹壳上,机枪很容易出现故障,后来被九六式轻机枪所取代,但该机枪仍在继续使用。十一年式轻机枪从1923年到1941年连续生产了18年,共生产了29000挺。

【九六式轻机枪】

1936年,日军针对十一年式轻机枪在使用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综合了十一年式及捷克ZB26轻机枪的特点,由南部麒次郎创立的中央工业会社设计了九六式6.5毫米轻机枪。

九六式轻机枪采用30发弹匣供弹,弹匣装在机匣上方,由于其提把、小握把与枪托造型显得格外别扭,为与“歪把子”相区别,该枪在我国抗日战场上被称为“拐把子”轻机枪。九六式轻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可简单更换枪管,是日本机枪中第一种可快速更换枪管的机枪,延长了持续射击的时间。相比十一年式轻机枪,九六式轻机枪采用弹匣供弹,在抛壳窗上设置了防尘盖,并取消了涂油装置,防尘性能更好,受到了部队的好评。日本侵华战争白热化后,日本陆军决定将机枪口径改为威力更大的7.7毫米步枪弹口径,因而九六式轻机枪很快被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轻机枪所取代。但日军并未完全实现向7.7毫米口径轻机枪的转换,而是混合使用这两种口径的武器。九六式轻机枪在整个二战期间都进行了生产,由小仓、名古屋、南部和奉天工厂生产,总共生产了约41000挺。

九六式轻机枪被广泛用于侵华战争,当时日本陆军步兵部队每个分队装备1挺轻机枪,1个小队由4个分队组成,按当时编制,其中3个分队各装备1挺轻机枪,1个分队装备2~3个榴弹发射器,因此1个小队实际装备轻机枪数量是3挺,1个联队就需要81挺。然而由于九六式轻机枪生产数量无法满足需要,不足部分就用十一年式轻机枪补充。即使这样,仍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不得不增加武器造价只有轻机枪三分之一的迫击炮分队,由2个轻机枪分队和2个迫击炮分队组成1个小队。在诺门坎事件前后的编制中,由2个轻机枪分队、1个榴弹发射器分队、1个混装轻机枪和榴弹发射器的步枪分队组成1个小队。

【九九式轻机枪】

九九式轻机枪可以说是九六式轻机枪的放大加强版,是以九六式轻机枪为基础开发的产品,外观非常接近九六式。由于使用威力更大的7.7毫米枪弹,因此九九式轻机枪增加了各部位的强度,在枪口部位增加了喇叭形消焰器。枪口消焰器的有无是九六与九九式轻机枪外观上最明显的区别。九九式轻机枪上加工有刺刀座,可以安装三十年式刺刀,机枪安装刺刀怕也是日本独家的吧。九六式与九九式轻机枪都可以配装刺刀和瞄准镜,但实用价值得怀疑。九九式轻机枪由小仓、名古屋、日立和奉天的工厂生产,共生产了约53000挺。

【三年式重机枪】

三年式重机枪是日本以法国哈其开斯M1914重机枪为原型研发的气冷式重机枪,设计师是南部麒次郎,大正三年(1914 年)定型。三年式重机枪实际上是过时的武器,不仅在于其使用的弹药,同时还因为它采用了6.5毫米30发弹板供弹的复杂方式,而且还要用油壶给子弹上油润滑防止故障,机枪全重25.6 公斤也显得过于笨重。三年式曾是日军侵华初期的主力重机枪, 在当时日军还算感到满意。但这种武器往往容易过热,于是又采取了增加散热片的方式加强散热。中国东北三省的兵工厂也曾对三年式重机枪进行仿制,改为7.92×57毫米口径,称为“十三年式重机枪”。由于6.5毫米子弹威力不足,1932年后该机枪逐步被九二式重机枪取代。

【九二式重机枪】

在中国东北,日军痛感三年式重机枪火力不足,于是提出研制更具威力的重机枪。1932年(皇纪2592年),九二式重机枪定型,进入日军服役,成为二战时期日军的标准重机枪,由日本陆军和伪军使用。

九二式重机枪本质上属于三年式重机枪的升级版,是在三年式重机枪的基础上,将口径从6.5 毫米改为7.7毫米,枪口加了可以取下的防火帽等,将握把从框式改为折叠式,呈八字形,将扳机从扣动式改为对推的压铁式,这样做是为了在寒冷天气中戴上手套后便于操作。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枪机起落式闭锁结构,利用空气冷却枪管,采用刚性金属弹板供弹,可以用机械瞄具或光学瞄具瞄准射击,枪架兼有平射和高射两种方式。由于增大了口径,包括枪口动能和枪口焰等也相应增加,出于对瞄准与射击的考虑,设计时在枪口前方增加了一个防火帽,这个防火帽卸下后,该机枪与三式重机枪枪口并无不同。由于装上防火帽后,与枪身上的散热片以及全枪整体外观构成一只“斗鸡”模样,加上其射击时频率不高,枪声听起来又“咯咯咯”的,所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形象地将其戏称为“鸡脖子”。因其特有的发射声音, 盟国的士兵们则称之为“啄木鸟”。

九二式重机枪总产量为45000挺,由日立、东京重机工业生产,1940年造价为2175 日元/挺。1挺九二式重机枪组成1个机枪分队(1名士官、10名士兵、2匹马),4个机枪分队和1个弹药分队(1名士官、10名士兵、8匹马)组成1个机枪小队,3个机枪小队组成1个机枪中队,1个步兵大队配属1个机枪中队,每个步兵小队配备九二式重机枪1挺。

不论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还是在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都缴获和接收了不少九二式重机枪。为适应当时国民党军队通用的7.92毫米口径的毛瑟98式枪弹,减少后勤保障的麻烦,曾把7.7毫米改成7.92毫米,并在枪管口部刻上“改七九”字样,以便于识别,防止用错枪弹。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以7.92毫米枪弹为主的作战部队大多数使用的是缴获的“改七九”枪弹,同时也使用了缴获的九二式重机枪。直到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主力部队仍装备着九二式重机枪。

回答3:

1.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即“歪把子”,诞生于1922年,因为当时是大正天皇十一年,所以正式名称又叫“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歪把子并非纯国产产品,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法国哈奇开斯M1897重机枪,日本引进图纸与生产线后,设计出了国产三年式重机枪,一战之后又改良出了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换句话说,歪把子可以看做是哈奇开斯的轻量化产物,也是日本陆军第一款国产轻机枪。

歪把子采用导气式原理,发射与三八大盖通用的6.5毫米弹药,枪长1105毫米,全重10公斤,有效射程600米,射速100-500发/分钟。继承了哈奇开斯的特点,歪把子的寿命较长,结实耐用。

老式桥夹

供弹漏斗
值得一提的是,歪把子最开始用的是法式5发桥夹,火力持续性较弱,后来从意大利那里学来了供弹漏斗(一个漏斗内装有多个桥夹,由弹药手负责将桥夹压入,操作同样繁琐),看似提升了火力持续性,但供弹漏斗是开放式,也就是说沙尘很容易沾染在子弹上,进而污染弹膛,影响射击精度。
当时的供弹漏斗安装在歪把子左侧,不仅影响枪械平衡,还遮挡瞄准基线,为此日本设计师不得不把照门、准心、枪托统统向右移动,而正因为枪托变歪了,才有了“歪把子”的称号。

另一方面,弹药方面也出现了问题。三八大盖使用的6.5毫米弹药装药量过大,对于枪管长度达到797毫米的三八大盖来说,这当然不是问题,然而歪把子的枪管只有485毫米,过高的膛压经常容易导致抽壳失败等事故,所以后来日军又为歪把子特制了一种减药量的6.5毫米弹药,这才解决问题,但也导致后勤工作量更大。

2.九六式轻机枪
即拐把子,诞生于1936年,日本武器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在位天皇的年号,比如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二是根据日本历进程,比如拐把子诞生于神武2596年,因此命名为九六式。
上世纪30年代,日军陆军对于歪把子的不满越来越多,于是以捷克斯洛伐克的ZB-26轻机枪为基础,研制出了九六式轻机枪。采用气冷式原理,枪长1070毫米,全重8公斤,有效射程600米,最高射速550发/分钟。

严格意义上来说,拐把子是在歪把子的基础上,增加ZB-26先进设计而成的结合体,比如歪把子没有上方的提把(这种提把可以说是九六式与十一式的区别,也是拐把子称号的由来),而拐把子则根据捷克的先进经验增加了这个小零件,握持起来相当方便,增加士兵在移动状态下的设计稳定性。

3.九九式轻机枪
九九式诞生于1939年,枪长1181毫米,全重11.4公斤,最高射速500发/分钟,采用7.7毫米专用弹药,有效射程2000米,所以有时日军会把九九式当狙击武器使用。
歪把子和拐把子都是6.5毫米口径,为何九九式改为7.7毫米呢?主要是在与中国军队的战斗过程中,日军发现6.5毫米弹药的远距离杀伤力远远不如7.92毫米弹药(汉阳造、中正式),为了增加远距离攻击力才设计了专门的7.7毫米弹药。

从外形不难看出,九九式总体继承了九六式的设计,但同时也多了很多细节方面的改良。比如九九式的枪口有一个锥型避火罩(消焰器),又比如九九式取消了上油器等等。
这款武器基本都配给了南方军(日本陆军六大总军之一,主要负责太平洋战场),所以美军缴获的比较多,中国战场比较少见。

日军轻机枪有一个很奇葩的设计,无论是十一式,亦或是九六式、九九式,枪口下方都有刺刀座,拿着二十斤的轻机枪上阵刺杀,也只有发动万岁冲锋的日军能够想到了。
另一方面,九九式刺刀座设计得最为尴尬,因为锥形避火罩正好挡住了刺刀,日军机枪手在上刺刀之前,必须先拆掉锥形避火罩,非常麻烦

回答4:

二战日军有哪些机枪
最著名的就是明治38式步枪(三八大盖儿),大正11年造(歪靶子),南部十四式手枪(王八盒子)
二战日军常见轻武器之介绍
一,轻机枪:
[
11式轻机枪
口径:6点5毫米
[ 射程:3600米
[
射速:500发每分
[
弹斗容量:30发
[
备注:11式俗称歪把子机枪,于1922年研制.采用独特的弹斗供弹设计,尽管理论上只要有副手不断向弹斗中装填38式65弹夹即可像重机枪一样持续射击,但是在实战中存在枪管过热等问题.而且机枪手要不时给子弹上油,极为麻烦.此枪唯一的优点就是可以直接使用38式步枪的5发弹夹,勘称二战中最差的轻机枪,未完待续.
[
96式轻机枪
[
口径:6点5毫米
[
射程:3600米
[
射速:550发每分
[
弹匣容量:30发
[
备注:96式轻机枪于1936年研制,虽然外观上与ZB-26相似,但事实上此枪是11式的改进型号.与11式相比96式性能大幅度提升,并有夜战能力.弹匣供弹解决了歪把子机枪子弹容易卡壳的弊病,他刚在中国大陆使用时非常风光,令对手羡慕不已.山下奉文的南洋日军首先装备此枪,它也是二战日军枪械中的精品,未完待续.
[
99式轻机枪
[
口径:7点7毫米
[
射程:3600米
[
射速:800发每分
[
弹匣容量:30发
[
备注:确切的说,99式轻机枪的外观更像ZB-26.它在96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口径提升到7点7毫米,枪口上安装了喇叭形状的消焰器,其他方面与96式基本一样.这种1939年研制的轻机枪在太平洋战争与美军的作战中大量使用.由于日军基本没有冲锋枪,更没有类似M-1半自动步枪这样的近战利器,所以日本人的轻机枪经常起着冲锋枪的作用,提把向前可能也是这个原因,未完待续.
[
二,重机枪:
[
92式重机枪
[
口径:7点7毫米
[
射程:4500米
[ 射速:450发每分
[
弹板容量:30发
[ 备注:被称为法国女郎之吻的92式重机枪研制于1932年,弹板供弹系统与弹链供弹的机枪相比有很多缺陷,弹链只要展开就可以一个人持续射击,但对于92式而言一名射手根本无法独立射击.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一种气冷式机枪的重量竟然高达63公斤,比水冷式的MG-1908还沉.92式重机枪也属于世界上最差的二战重机枪之一,与蒋军的24式水冷机枪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回答5:

ZB26式轻机枪是捷克国营兵工厂所生产的一款轻机枪。此枪外表最大特色是其20发装弹匣在枪身上方,这令其瞄准基线要移向弹匣左侧,而其轮型表尺也是其外貌特征之一,ZB26另一个特点是枪管过热可快速更换,其枪管上的提把不单方便更换枪管同时也方便持枪。此枪当时曾外销各国,英国仿制者称为布伦轻机枪,而后德国合并捷克后改称之为MG26(t)轻机枪(t是捷克的意义),在德军中此枪主要供党卫军使用。
MG34(德语:Maschinengewehr34)是纳粹德国在1934年起采用的弹链供弹式机枪、在1935年开始装备部队,MG34的口径为7.92x57毫米(又名8毫米毛瑟弹)。由于一战后的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所限制而不能制造重型武器,因此MG34在德军中定位为轻重两用机枪。MG34亦是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枪。
DT坦克机枪、DTM改进型坦克机枪与DP式轻机枪基本相同,但装备于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之上。该枪枪管更重,采用双层弹盘,装备可伸缩金属枪托和手枪握把。
99式机枪是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使用的一种轻机枪,当日本军方决定采用7.7毫米无底缘枪弹而不是6.5毫米枪弹时,便开始研制发射这种枪弹的99式机枪,为缩短研制时间,该枪以96式为基础并做了重大改进。
该枪是意大利军方在1937年-1945年配备的制式重型机枪,此枪是意大利军队在二战中使用最多、也是最得心应手的一种重机枪,二战结束以后,意大利军队在较长一段时间仍继续使用M37布瑞达重机枪和8毫米布雷达步枪弹。
日俄战争后,各军事大国都认识到机枪的重要性。尽管俄国在战争中失败了,但对机枪的研制生产却给予更大重视,将更多的战略资源投入到该领域中。根据德国马克沁重机枪的技术,俄国生产出M1905式和M1910式重机枪,其中M1910式重机枪影响俄国非常深远。
M1917重机枪是美国有名枪械工程师勃朗宁设计的水冷式军用重机枪,后来的所有型号(BAR除外)都以该枪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