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地区的海洋哺乳动物、海鸟和其它动物都依赖于在冰盖边缘寻找食物。在加拿大北部,已有与冰盖变化相关的北极熊饥饿及体重减少的报道。
在南极洲,海冰的消失伴随着气温上升和降水量增加,正在改变着企鹅和海豹的习性及捕食和繁殖方式。随着北极冰盖向北退缩,北极熊失去大片赖以捕猎的浮冰,不得不冒险前往人类居住的地方捕食。由于失去稳定冰面,许多海豹不得不爬上它们不熟悉的陆地产崽。大马哈鱼游向北冰洋,知更鸟现身北极圈,这些都是全球变暖对北极造成的影响。
由于冰川和冰盖的消融,许多几百年至几万年前埋藏于冰盖中的微生物被暴露出来,这些微生物的扩散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由于冰体的消融改变了全球的生态平衡,一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导致生物迁移和灭绝。这都将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
南极冰川融化后,出现极其恐怖的东西,它带来的影响超乎想象
北极冰川融化大片冰川变成海水 北极熊的自然领地日益缩小 见过淹死的北极熊吗 因为他们找不到可以休息的浮冰 海水推迟结冰熊就无法在冰面上捕猎 大批的熊涌进极地周边的城镇和村庄
气候变化问题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全球变暖程度。据该研究小组预测,截至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1.8—4.0摄氏度。但据最近两项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温上升幅度可能被低估了2.4摄氏度。
亚洲:截至2020年,将有1.2亿—12亿亚洲人用水更加吃紧,而截至2050年,将有1.85亿—9.81亿亚洲人用水更加吃紧。截至2050年,南亚某些地区的粮食产量可能下降30%。即便海平面小幅上升也会给长江三角洲、红河三角洲和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等人口密集的大三角洲造成洪灾和经济生活混乱等问题。
由于洪水肆虐及蚊子栖息范围的扩大,霍乱和疟疾等疾病的发病率可能将上升。
如果全球气温上升3摄氏度,喜马拉雅山地区长度小于4公里的冰川就将消失殆尽。其初期后果是洪灾和泥石流发生次数将有所增加。
截至2025年,印度人均可用水量将从目前大约1900立方米降至1000立方米。
非洲:非洲大陆所受打击很可能最为严重。截至2080年———甚至更早,数亿计非洲民众“极有可能”(可能性高达90%)面临食物和饮用水严重短缺的问题。
气候变化问题不仅将缩短作物生长期,还将导致大片土地失去耕种价值,从而导致一些国家的农作物产量出现50%的降幅。据预计,截至2080年,贫瘠地和半贫瘠地将增加6000万—9000万公顷(约合1.5亿—2.2亿英亩)。
截至2080年,另有8000万—2亿人将食不果腹。到那时,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营养不良人口所占全世界营养不良人口的比例可能高达40%—50%,这一比例而今在25%左右。即便全球平均气温比1990年的水平仅上升两摄氏度,非洲也将有5亿人面临饮用水严重短缺的问题。
霍乱、脑膜炎和登革热的传染范围和严重程度都将有所增加。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尼罗河三角洲和尼日尔河三角洲等大三角洲将出现洪水泛滥和经济生活混乱等问题。
欧洲:地中海国家出现严重干旱、农作物产量下降及天气奇热等灾害的可能性将增加。
欧洲高纬度国家将出现洪水泛滥和恶劣天气等灾害。但作物生长期的延长和农林种植面积的扩大或可抵消上述灾害造成的不良影响。
气温持续上升可能严重破坏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滑雪产业,还将导致多达60%的动植物物种灭绝。
目前“闹水荒”的江河流域比例为19%。而在本世纪第七个10年里,这一比例将猛增至34%—36%。
欧洲邻海国家冬季洪灾的发生次数将有所增加。而与融雪有关的洪灾和山洪将重创中欧地区。
据预计,地中海地区未来水力发电量将下降20%—50%,而北欧和中欧地区未来水力发电量将增加15%—30%。
生物多样性将受到严重影响。报告称:“截至本世纪末,一大部分欧洲植物群落很可能受到影响、危害或濒临灭绝。”
美洲:全球变暖将导致北美地区热带风暴和热浪等灾害的严重程度有所上升,还可能在南美地区导致多个物种灭绝并引发饥荒。此外,南北美都将出现更严重的用水问题,高温、风暴、传染病和城市烟雾将引发各种健康风险。
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永冻层和海冰融化速度肯定会有所加快,这不仅将对海豹和北极熊等哺乳动物构成威胁,还将对土著因纽特人的生活方式构成“严重”挑战。
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暴风雨来袭程度,发展迅猛的沿海城市将越来越容易受到影响。
本世纪前几十年,气候变化将提高森林成活量和靠雨水提供水源的农作物产量。但其中部分产量将由于虫害和疾病范围的扩大而被抵消。
截至本世纪第二个10年的初期,拉美地区的热带冰川“极有可能”消失,从而导致该地区多个国家的可用水量和水力发电量下降。
加勒比海流域出现飓风灾害的频度和强度都很可能有所增加。
截至本世纪第二个10年,拉美很可能有700万至7700万人遭遇水供给不足的问题。到2100年,受影响人数可能升至6000万—1.5亿人。
气温上升两摄氏度以及土壤水分流失将使亚马孙东部地区以及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地区的热带雨林变成热带稀树草原。
大洋洲: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诸岛国,出现物种灭绝并由此导致旅游业遭重创的风险“几乎肯定”会增加。
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是大堡礁、澳大利亚西南部地区和卡卡杜湿地等。
澳大利亚南部和东部地区的用水问题业已十分严重。截至2030年,用水问题“极有可能”更趋严重。而截至2050年,澳大利亚默里—达令流域的河流流量可能会下降10%—25%。
截至2050年,澳大利亚南部和东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新西兰东部部分地区的农产量很可能出现下降。但新西兰南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很可能有所增加。
在太平洋诸岛国,海平面和海水温度的上升将加快对海滩的侵蚀速度,还将导致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天然屏障出现退化,进而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
北极圈:截至2100年,北极海冰分布范围可能缩小22%—33%。北极地区冰川、冰冠及格陵兰大冰原的厚度和分布范围都将“锐减”。
据预计,截至2050年,北半球永冻层的分布范围将减少20%—35%,季节性融冰量很可能增加15%—25%。而融冰径流量将给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气候变化问题还将对北极地区的400万居民造成严重影响。
南极洲:据预计,夏季海冰将几乎完全消失。
南极洲大冰原的命运尚不能确定。但有迹象表明,南极洲西部大冰原将出现大范围融化。
来自 大科学 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