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摔交的主要技法和名称?

2025-04-29 14:12:4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中国式摔交的主要技法:
踢别崴勾揣撮捆,切蹩缠耙拱崩刀。肘拉浸欺扒弹拄,豁打装掰披挡削。
扠穿拧掀躺垂抹,捂吸咬搧靠撒杓。撕磨摔刮搂涮挤,管掐拢折倒撴掏。

中国式摔跤技术要求严谨,要有固定的站立基本姿势,一般称之为“跤架”。规则的跤架:两脚与肩同宽,上体稍前倾,两手半握空拳。然后一脚向前迈半步,脚尖稍内扣,两腿略屈。上手在前,底手在后;前脚为虚,后脚为实。后脚为底桩。约60%的体重由后脚支撑。左脚在前称左跤架,左手必须在前,右脚在前称右跤架,右手必须在前。在前之手称上手(上把),再后之手称底手(底把)。通常右跤架的跤手右边进攻的技术多,而左跤架则左边进攻的技术多。
按跤手跤架的高矮,又有高架和矮架姿势之分。高架子如同普通人丁步站立,步裆距太近,底盘范围也过小,不符合跤姿的要求。像矮架办应作为过度性姿势。双方往往互揪抓在一起都进行防守。就会出现矮架姿势。按俗称为看着、撑着、楞着、等到着。现在比赛时容易被罚消极。因此不应长时间保持这种姿势,要在突出矮下之后,立即借力进攻。
由于两跤手的跤架不一,又分顺架和顶架。两跤手都是左跤架或右跤架称为顺架;一跤手右跤架对另一左跤架,或一跤手右跤架称之为顶架。
顺架和顶架是传统术语。顺架,对摔的甲乙都是走圆场的跤步。如甲是右架与乙对摔,在他转动走跤步时必须横挪左脚,紧跟右脚。乙的跤步同甲,这样双方可以灵活顺方向转圆圈。当甲乙互相用前脚(腿)进招,无论是奔向对方前腿或后桩都很顺便,所以叫顺架。相反,如果甲右乙左(或乙右甲左),这样两跤手都走不出圆跤步来,因双方的前脚(腿)接触到一起互相顶档,周旋起来形成一进一退。倘双方都是一边偏(又俗称半边俏),则互相都会感到别扭,不便用大拿踢、勾、掏、耙等绊。故左对右或右对左叫顶架。但这种顶架在某些进招方法上也有一利,如稍一滑步即可填腰、提胯,从而便于勾、别、揣;或往后伸腿即可使蹩、管、掰、靠。
在此还应提出两种不正确的跤架。如:左臂右腿或右腿左臂出架,都不便于进招。中国式摔跤之所以强调跤架,是因为其使用的方法和跤架是密切配合的。跤架的臂与腿有误就无法进招,或称鸟架子。再如:两脚尖齐平出架,或称齐步,或称骑裆出架式,也属于不正确的姿势。

回答2:

  任何一项竞技体育运动都有一套与其项目特点相适应的基本功与练习方法,摔跤运动也不例外。

  摔跤基本功既有单式练习又有联合练习,既有徒手练习又有器械练习。

  摔跤的基本功不仅是熟练地掌握和提高摔跤技术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有效地发展专项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摔跤的技术是千变万化的,只有全面地掌握摔跤的基本功,练习基本功,才能为掌握摔跤技术打下良好基础。

  第一节 倒地功

  中国式摔跤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项目,目的是要摔倒对方而自己保持平衡。常言道:“要想摔人,必须先会倒地。” 这就是说,练习摔跤,要先学会倒地的功夫,才能避免受伤,做到自我保护,同肘锻炼身体能经受震动,发展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

  在练习倒地功时,必须注意: 1.倒地时,身体接触地面的面积要大。 2.倒地时,要憋气、团身、全身紧张,以免内脏受到 震动。 3.手撑地时,手指稍向里扣,屈肘。 4.被摔倒时,要及时松手,以防砸伤.

  倒地功的内容有: 1.前倒:同“前滚翻”的动作。 2.左前倒:由左架开始,上体前倾,两膝交屈,左手 在前,右手在后。左手指向里撑地,接着迅速屈肘、低头、 团身左前滚。左肩先着地,然后右肩着地。 3.右前倒:方法与左前例相同,只是向右前方倒地。 4.左后倒:由左架开始,低头、团身、屈膝,身体向 左后方倒。左手指向里,并在身体左侧撑地,然后迅速屈 臂,使身体向左后方着地。 5.右后倒:方法与左后倒相同,只是向右后方倒地。 6.后倒:同“后滚翻”,但手臂和后背要同时着地, 低头、含胸、憋气。 7.直立前倒:身体直立前倒,两臂微屈,两手手指稍向里指,两手撑地后,以迅速屈肘的动作来缓冲落地的冲击力。在整个动作的过程中,要抬头、憋气,全身紧张用力。 f练习倒地的功夫,最好从原地开始,根据掌握的情况,可改变姿势或在活动中练习,逐渐增加难度,以适应比赛时的情况

  中国式摔跤是通过摔跤衣发挥手法的作用。术语讲:“手是两扇门,全靠腿赢人。”形象地道出手法技术在摔跤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实战中有了有利的把位才能组织进攻,从而战胜对方。

  中国式摔跤优于其它跤种,手脚分工明确就是中国跤鲜明的特点。它说明了中国式摔跤的先进性和文明性。中国式摔跤技法博大精深,功法和技术繁多。就手法而言,有抢手(抓握),防手(防抓握),蹬手(蹬把),引手(主动给对方抓握,借以反攻),借手(借对方紧握我时我借其手进攻)。拿法就是借用跤衣或肘腕拿摔。

  一般情况左侧进攻者左手为上手,也叫前手。右手为底手,也叫后手。术语讲:“跤摔一把手。”就是讲一把底手,也叫准手。抢手也就是抢底手,也叫争手。抢底手争上手是手法技术的基本技术。
  中国跤在实战中运动员均要穿布制开胸、半袖的短上衣,叫跤衣。也叫褡裢。腰系中心带也叫腰带。跤衣跤带各部位均有名称。(把位示意图)

  一、 跤衣把位名称,把位和抓法

  ● 跤衣部位

  1、 衣领叫领
  (1) 正领
  (2) 偏领(磨盘领)
  (3) 倒扒领
  2、 衣袖叫小袖
  3、 胸襟叫门子
  (1) 直门
  (2) 偏门
  (3) 挂门
  (4) 软门
  4、 腰带叫中心带
  (1) 前带
  (2) 偏带
  (3) 后带
  5、 跤衣下摆游离部分叫小杈
  (1) 直握
  (2) 反握
  6、 跤衣背后部分叫后契
  (1) 后带上
  (2) 后带下

  ● 实战中除抓握跤衣外还可以抓握身体上肢各部位

  1、 握腕
  (1) 反握腕
  (2) 正握腕
  (3) 双手握腕,又叫双剁腕
  (4) 掳腕
  2、 握肘
  (1) 掐肘
  (2) 掳肘
  3、 抱脖
  (1) 单臂夹颈
  (2) 单臂反夹颈(反夹锅)
  (3) 单手抱脖(向后扒抱)
  (4) 双手夹颈(双手扣腕)

  ● 跤衣把位抓握方法

  1、 抓握大领方法
  (1) 正领、偏领:拇指在内,四指在外
  (2) 倒扒领:由对方腋下扒对方领,四指在内
  2、 抓小袖方法(抓异名侧衣袖)
  四指在内,拇指在外
  3、 胸襟的抓法
  (1) 直门:抓异名胸襟上部,拇指在内,四指在外,将跤衣翻起。
  (2) 偏门:抓同名侧胸襟上部,四指在内,拇指在外。
  (3) 反挂门:反腕抓异名侧胸襟上部,拇指在外,四指在内。
  (4) 软门:抓异名侧中带上,胸襟下部,拇指在内,四指在外翻起。
  4、 跤带抓握法
  (1) 正握后带:又叫盖后带,拇指插入,四指下勾。
  (2) 反握后带:又叫挎后带,四指反腕插入,拇指在外。
  (3) 偏带:双手或单手抓握异名侧偏带,拇指在内,四指勾挂。
  (4) 中带:又叫中心带,单手或双手抓握对方前带,拇指在外,四指插入,反腕抓握叫端中带。
  5、 后契的抓握法
  (1) 单手抓握对方背后带上跤衣
  (2) 但手抓握对方背后带下跤衣
  6、 杈的抓握法
  (1) 反手抓:反手抓握异名侧跤衣下摆游离部分。
  (2) 正手抓:正手抓握异名侧跤衣下摆游离部分。

回答3:

过肩摔,锁肘摔,挤,下绊,顶裆摔,霸王卸甲

回答4:

中国式摔跤的几个基本要点:
1 基本姿势
中国跤术要求非常严谨,它有着固定的基本姿势,这些姿势一般称为之“跤架”,这些姿势都是平时训练中形成的.

“跤架”的基本姿势是在才一出架的瞬刻间,
上体成半斜面,两腿微屈;要求扣胸、紧臂、垂尾骨,头部要正直,鼻尖向前不得超过前脚尖,后脑不得超过后脚跟;两手指松开并拢成松握拳状,上手在前,底手
在后,沉肩垂肘,两手高不过鼻,低不过嘴,这样为封门出架的上半身姿势。跤架分为右架与左架。左脚在前时为左架,右脚在前时为右架;前脚为虚,后脚为实;
身体重心前脚支撑承负全身40%重量,后脚支撑承负全身60%重量,后脚为主要站立基础,这样前脚为先锋,后脚为后卫。这种姿势在传统武术“形意拳”里面
叫“三才势”即“三体势”。此动作姿势形成前后腿紧密相随。如属右架者其右手也在前,在前之手叫上手,捎后之手叫后手(底手),又称“上把”“底把”,前
手抢把,后手辅助上手。

2 基本步法
跤架的前脚为先锋,后脚是后卫,这是摔跤中步法的基本要求,俗话说:“走对步赢跤,走错步输跤”。步法在摔跤里是极为重要的,灵活的运用步法是每个跤手必须熟练的环节。跤术的基本步法必须掌握。

在走架时右架向右转行或左架向右环行,不论走快步或走慢步,双脚运行一定保持走斜丁步;在摔跤的过程中一但要挪动,必须是底桩先走,横向跨步而前脚紧跟;在走跤步时前后脚横跨一尺而前脚跟步三寸,后卫保先锋,跤步永不乱跨。在摔跤时步法后退也可以,前脚滑退而底桩横跨,永远保持斜丁步的步伐。

3 具体技巧
特别要加强腰腹和腿部的力量和灵活性练习。还要注意动作迅速和上下肢的协调配合,“眼似闪电,腰如盘蛇,脚似钻。”“动作要象打闪纫针”。这都说明摔跤必须要以快取胜。因为快可使动作突然,使对方猝不胜防,从而争得主动。

摔跤还强调手脚动作要密切配合。上边用两手把对方捆住,下面再用脚和腿使绊。

每个人的身高、体重和身体素质等条件都不同,因此应选择适于自己练习和中国式摔跤使用的技术动作,以便更快地掌握技术,形成自己的特点。例如身材矮小、动作比较灵活的人,可着重选练小得合、捞、磨、端踢、掐撮、躺刀、入、
穿档靠、蹩、掏、耙、刀勾、豁、揣、捆等技术动作;身高、体重、力气大的人,可重点练勾、别、缠、踢、掰、叉、涮、拧、锓、拄、撮、肘、拍、撴、装、错、
披以及大得合等技术动作。